□ 王曉群
2014年,我去青海旅游,有幸與一對從大漠中走出的“驢友”夫婦相遇,我問他們下一站到哪里?他們很神秘地告訴我:“去一個叫安康的地方,要在江邊喝茶、看龍舟比賽。”他們打開QQ,哇!里面基本都是我拍攝的安康龍舟比賽的照片。
到安康江邊喝茶、看龍舟比賽!一幅多么浪漫與溫馨的畫面。作為土生土長的安康攝影人,驕傲與自豪油然而生!
已成功舉辦了很多年的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逐漸演變成為展示安康人文、歷史、經濟、精神的綜合大舞臺。它的成長、發展都收錄在我的鏡頭里。在第一屆安康龍舟節上,活動地點依然是在現在的龍舟文化園,漢江兩岸人山人海,西堤下、草坡上、江邊的亂石堆里擠滿人群,還有許多群眾站在水里。
當時的漢江兩岸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江北只有幾塊禿斑的田地,還零星地有些樹木,談不上任何景致。只有十幾臺相機,攝像機更是少之又少。
拍龍舟的攝影者很受群眾愛護,見到我們拿相機,群眾都紛紛讓開路,騰出地方,給我們最好的拍攝位置。那次我拍了整整兩個膠卷,七十來張,費用不過百元左右。現在說來不算什么,但在當時經濟水平下,那是很奢侈的。
每一屆龍舟節,我們的城市都有新的變化。安瀾樓、博物館、西城閣等成為新的城市地標。2008年,我在江邊拍攝龍舟時,被一群外國友人攔住,他們遞給我一臺相機,比劃著龍舟和安瀾樓。我知道,他們想請我幫忙拍照,把自己與龍舟和安瀾樓都拍攝進去。龍舟節上每個外來人都有同一個動作,就是以安康城市為背景,以安康龍舟為背景,拍一張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再拿回到自己的國家、拿回到自己家里,與親朋好友共同分享。
每一屆龍舟節我們都有新的客人。第十屆龍舟節,我上到一只外國友人的船上,他們來自十幾個國家,許多隊員因為缺少保護經驗,手上、腿上都磨破了皮,有的還在流血。但只要口令一響,他們馬上忘記了自己的疼痛,奮力劃槳。是什么在激勵著他們?我想,應該是安康龍舟的奮發拼搏精神。
近年來,漢調二黃、山歌、小場子、翻天印、火龍火獅等亮相于龍舟節,更是極大地豐富了龍舟攝影的拍攝內容。2016年,我在網上發了一組安康龍舟節的美篇,當天點擊量高達到4.9萬人次。有網友留言:“中國最美的龍舟在安康,中國最小的舞臺是安康的小場子。”
作為一個攝影師,我也曾有過自己的尷尬。2017年,外地工作的女兒打電話說,端午節要帶同事們回家看龍舟,我說別添亂子了,一票難求呀!
女兒委屈地說,她從來沒有現場觀看龍舟節,一定要補上。我很慚愧,自己每年拍龍舟,卻從沒有帶女兒進入過龍舟節主會場。但也很欣慰,一屆又一屆龍舟節與安康人結下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緣,龍舟的情懷已經融入安康人的血脈,在不斷洗禮和傳承中有了新的發展。
安康龍舟節使安康迎來諸多的客人,文化名人來了、外省游泳隊來了、外國龍舟隊來了、駐華大使也來了,開放的安康更具包容性。
再看那些攝影發燒友們,扛著“長槍短炮”,操作著無人機,各種現代攝影器材云集安康龍舟節,穿梭在江面的龍舟似乎成了攝影戰場的“射擊”目標。手機的拍攝也讓安康人的龍舟情懷充分釋放。隨手拍攝、隨手發送,各種圖片、各種視頻,發向朋友圈、發向網絡、發向媒體、發向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安康。
一張張生動的畫面,不僅僅是一場場活動的展示,更反映了安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也成為安康走向美麗富裕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