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靜華
6月5日晚上,漢水之濱,江風習習,燈光璀璨,碧波蕩漾,第二十二屆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陜建十二建之夜 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活動在美麗的龍舟文化園落下帷幕。
飽含深情吟誦漢江,大膽創新傳唱經典。 一首首來自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的經典傳唱膾炙人口, 令人回味無窮。晚會融戲曲、歌舞、誦讀為一體,現代的燈光、舞美設計和節奏鮮明、動作優美的集體舞蹈使整場晚會如一首宏大的敘事詩,或典雅精致,如《九歌•山鬼》《關雎》等,或氣勢磅礴,如《將進酒》《短歌行》,完美演繹了傳統經典。本次由安康日報社策劃的“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活動為美麗安康龍舟節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演出在漢調二黃情景詩畫作品《漢水游女》中拉開序幕。婉轉柔媚的唱腔,輕盈曼妙的舞姿,那種千回百轉、纏綿悱惻的情韻在第三個節目《詩經•周南•關雎》中也展露無遺。
本次演出的11個優秀詩詞吟唱節目,全方位呈現漢唐風韻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節目中無論是朗誦還是演唱、舞蹈都有一定功底,展示了藝術家的獨特風采。詩朗誦《將進酒》給觀眾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老藝術家雷永平老師用高亢渾厚、激情洋溢的誦讀深情演繹了一個豪情滿懷、灑脫奔放的詩仙李白的形象,讓觀眾為之陶醉。
楚辭《橘頌》和《九歌•山鬼》兩個誦讀作品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志向高潔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隨著龍舟節活動的持續開展,屈原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愛國情懷更是根植于每個安康人的心中,這也許就是這項活動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插秧偈》和其他吟誦節目一樣,讓觀眾在欣賞聲情并茂的朗誦之余,獲得一些人生的開悟。《耕讀》和《春夜喜雨》兩個節目中的小演員表現尤為出彩,領誦和齊誦結合,時而如泉水叮咚,時而似松濤陣陣,時而像大江奔流。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教育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值得推廣。
晚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僅體現在漢調二黃的開場,還通過誦讀安報編輯、安康著名詩人李小洛的詩歌《安康,安康》完美體現了出來。詩人反復吟唱著“哪里也不去了,就在這個小城/坐南朝北,守著一條江/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達的地方”,“這是一個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城市,我的/最后的地址,有櫻桃/燕子、詩行和自由/兩岸有一些和我一樣的人/走過平平仄仄的大街/走過抑揚頓挫的小巷/哪里也不去了,就在這里/坐北朝南,守著一條江/守著我的土地,我花園里的/花,我的櫸樹和香樟”。
詩歌看似簡單而純粹的旋律,通過著名電臺主持江源飽含深情的吟誦傳遞出對家鄉的依戀,那種詩歌之美深深感染著觀眾。從這如歌的行板中,我們聽出了濃濃的鄉愁、濃濃的愛。因為對家鄉這片土地深沉而熾熱的愛,因為表演者深情內斂的淺吟低唱,而讓這些詩行更加靈動,更能打動觀眾的心。
晚會在《幸福安康》的歡快旋律中落下帷幕。整場晚會節目大膽創新,其中不乏精品。晚會通過歌舞、誦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現代元素去詮釋傳統文化,展示地方特色,堪稱一項創舉,是極有分量的文化大餐,讓我們看到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學藝術相融合的最好呈現方式——繼承和創新。
而晚會的主辦方將高雅藝術搬到漢江邊,與普通市民見面,也堪稱創舉!正如主持人所說:“一條江因為有了詩歌而變得浪漫,一座城因為有了詩歌而變得溫暖。”讓詩歌走進千家萬戶,重振唐詩宋詞的輝煌,這未嘗不是一次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