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卷
最近有幸拜訪了當年參與水庫渠道建設的鐵姑娘王化群,聆聽她講述當年工地上真實動人的故事。“當年修建安康八一水庫時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機械設備和后勤保障,吃的是野菜粗糧,干的是繁重的體力活,睡的是草棚地鋪,但那時大家干活的勁頭卻非常高,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回憶起修建八一水庫時的情景,今年已75歲高齡的王化群老人難掩心中的興奮和激動。
該工程自1958年動工,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完成了水庫大壩和總干渠的建設,但東干渠還未建成通水,數萬畝良田等待澆灌。1969年寒冬,八一水庫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這時,來自皂樹公社紅星大隊的33名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姑娘,積極響應號召來到八一水庫建設工地,投身東干渠建設,婦女也頂半邊天。當時工地上的民兵基本都是男性,住的是簡易工棚,為便于管理,上級就把33名姑娘編成了一個排,這就是后來遠近聞名的“鐵姑娘排”。
簡單安頓后,33名姑娘就投入到建設戰斗中。她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名叫“老虎咀”的陡坡上開挖渠道。老虎咀上接懸崖、下臨深谷,地勢險峻,石頭異常堅硬,在這樣的地方靠簡陋的工具開挖渠道困難可想而知,就連民兵團的男民兵都覺得難以完成。面對艱巨的任務,姑娘們沒有退縮,沒有抱怨,毅然決然地打響了“虎咀拔牙”的戰斗!
擺在姑娘們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啃下堅硬的石頭。當時沒有機械,缺乏火藥,用鋼釬一點點地開鑿巖石是唯一的方法。“剛開始沒有經驗,打鋼釬沒有勁,錘子掄幾下胳膊發酸,握鋼釬的手也震得生疼,有時打偏了砸在手上更是疼得鉆心。”想起當年建設工地上的場景,王化群依然歷歷在目。不會打鋼釬怎么辦?練!她們利用別人歇火的工夫請教練習掄錘打鋼釬,胳膊腫了,她們相互揉搓用熱水敷消腫,手錘破了,她們用布條包裹一下接著干。經過苦練,終于掌握了技巧,練出了臂力,都能一口氣掄錘二百多下。日復一日繁重的勞動,對她們的身體和意志都是一種考驗。“晚上放工回來,渾身上下酸痛,仿佛要散架了一樣。但第二天天不亮,又精神抖擻地奔赴到了工地。”
就這樣,鐵姑娘們靠堅強的意志,用瘦弱的臂膀揮舞著簡單的工具,連續苦戰6天,終于按時完成了寬5米、深3米、長40米的石渠修筑任務。完成任務后,她們個個顯得更瘦,仿佛一陣風就能把她們吹倒!
初戰告捷讓鐵姑娘排名聲大震。在政治指導員王遠岐和排長王金英的帶領下,她們又相繼參與完成挖隧洞、清塌方、打混凝土支墩等艱巨任務。挖隧洞,她們挖運協調配合,以日進度兩米的成績刷新了水庫打洞的最高紀錄;清塌方,她們瘦弱的肩膀一擔挑一百多斤,以每天92方的成績超過定額4.5倍;打混凝土支墩,她們拌合振搗樣樣能行,以每天超常的成績提前完成了任務。數九寒天,她們光著腳毅然決然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擔石子,保障工程用料,腳凍紅了她們加快腳步縮短在水里的時間,手凍僵了她們哈口熱氣緩和一下繼續奮戰。排長王金英強忍著劇烈的胃痛不吱一聲,依然撲著搶著干,生怕漏出“破綻”影響姐妹們的情緒,直到實在扛不住病倒在工地上。
每一名姑娘的身上都洋溢著艱苦奮斗的故事,她們用實際行動展示“鐵姑娘”的風貌,成了建設工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表彰她們敢沖敢闖、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鼓勵她們繼續奮戰,工程指揮部特意召開了火線授獎大會,頒發給她們一面寫有“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火紅戰旗。
因為“鐵姑娘排”出色的業績,作為政工員的王化群代表“鐵姑娘排”參加了當年的安康縣黨代會,并在會上做了先進事跡報告。后來,王化群還代表“鐵姑娘排”到原蘭州軍區參加宣講,引起了轟動。當時在整個原蘭州軍區一提到“鐵姑娘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鐵姑娘排”開始,王化群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逐步走上了領導崗位,后升任安康地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