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德余
位于漢陰縣城關鎮龍嶺村境內的梅子溝,發源于龍嶺村北端的刺蓬嶺,流經中梁上腳下,吸納橋兒溝沙子窩的小溝匯成溪流,在縣城西壇西北角,龍嶺村最南端的黃板巖流入月河,全長三公里左右,是龍嶺村境內最長的一條溪流,又是緊傍漢陰縣城一條美麗而歷史久遠的小山溝。
梅子溝之名源于何時已無文字可考,據本地老人口口相傳,緊鄰溝口的大路邊,原有幾株高大的梅子樹,梅子溝因此得名并相傳至今。翻閱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兩部《漢陰縣志》,對源于刺蓬嶺的這條小山溝,多記載為“麥子溝”或“糜子溝”,大概是因為梅、麥、糜都是同一個聲母,當地的方言中,這幾個字的發音基本相同,所以文字記錄中會出現一些差異。也可能是因為自清代乾隆年間,原屬漢陰縣的梅子鋪劃歸原安康縣(今恒口示范區梅子鋪鎮),那里也有梅子溝,為了有所區別才特意改了一個字。但在漢陰當地人的記憶中,因梅子樹而得名梅子溝是共識。現在的漢陰縣城區地圖仍然將位于龍嶺村的這條小山溝標名為梅子溝,也說明了梅子溝得名的久遠和對這個地名的認同。
聞名遐邇的梅子溝,既有小山溝的幽美,更源于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漢陰縣志》(1999年出版)中記載的漢陰古道“月川道”途經縣城,北接石條街棧道,西連子午舊道,而梅子溝正是自縣城北前往寧陜的出發點。老輩人也說,漢陰縣治所遷到新店后,從縣城到西安的主要交通要道,是自梅子溝開始,通過龍埡子、雙河口、龍王溝到寧陜至西安。這條穿行在秦嶺深山的古道,是山城漢陰與省城聯系的通衢大路。那時漢陰的土漆、桐油、生絲、天麻、黨參、麝香等土特產品,都是靠人工擔到省城,縣城需要的各種日用雜貨,也是靠人們的肩挑背扛,從這條山路運到縣城。
在交通極為艱難的過去,不管是騎馬的官員還是坐滑竿的商人,他們都一樣要和無數的挑夫擔客,穿行在這崇山峻嶺的山道之中,從縣城出發,穿過熙熙攘攘的西壇,進入梅子溝,就踏上通向省城的大道 。
那時的梅子溝,溝坎兩邊綠草茵茵,迎春和野菊映照著路人匆忙疲憊臉龐,潺潺的溪水,吸納了行人雙腳踩起的塵埃。路邊幾株茁壯的梅子樹,花香讓行人陶醉,青嫩的果實讓勞累的旅人口舌生津。來往匆匆的行人,記住了這幾株高大的梅子樹,忘不了梅子溝清涼的溪水。
進入梅子溝的大路,過了劉家粉房,聽著梅子溝溪流的吟唱,聞著梅子樹花兒的馨香,陡峭的中梁上黃泥路,負重的行人不停地打杵換肩 ,空手的行人也會不停地喘息擦汗。從中梁上到刺蓬嶺,上行的小路讓遠行的人感受到了旅途的艱辛,卻也讓人滿懷對生活的期望。
梅子樹是一種能讓人看到希望和不畏困難的樹,所以才有梅花香自苦寒來和望梅止渴的優美詩句和成語。梅子溝邊幾株高大的梅子樹,雖隨著時代變化和風霜的磨礪而成了遙遠的過去,就像從溝里通向省城的通商古道一樣,時代的發展和自然的風霜已改變了地表的一切,中梁上,刺蓬嶺,早已成了老一輩人的回憶。
梅子溝的溪水,始終滋潤著梅子溝的山坡田地。數百年來,跟隨明清移民大潮遷陜的劉姓家族生活在梅子溝的下半部分,后來的喻姓家族居住于梅子溝的上半部分,兩姓移民勤耕苦作,將一條荊棘遍地的小山溝,開墾成能給人溫飽的水田和坡地,種植稻麥養豬喂牛,歷代梅子溝人在艱難的前行中,尋找生存發展改變生活環境的幸福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梅子溝人組建互助組、初級社、進入人民公社,不斷探尋集體致富之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 ,梅子溝人響應黨的號召,以人定勝天的干勁,大搞農田水利建設 ,用鋼釬鐵錘,從觀音峽、天星橋、鷂子巖,開鑿出東干渠支渠,將觀音河水庫的清流引入梅子溝,刺蓬嶺的山坡上修起了噴灌池抽水站,中梁上的大片坡地安裝了噴灌設施。梅子溝的溝溝垴垴修成了層層梯田,那時的梅子溝,春天麥苗幽綠,仲夏稻花飄香,觀音河水庫的清流,注入了山坡上新修的稻田,噴淋著坡地上的莊稼,梅子溝的梯田、坡地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
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梅子溝人敢于創新,村民們種果樹、開商店、辦農家樂、建工廠。在統一規劃下,從梅子溝與縣城交接處到中梁上腳下,建起了全縣聞名的仿古一條街。地面鱗次櫛比的樓房,寬闊美麗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車輛,梅子溝的大部分,已成了人們觀光購物、宜居旅游的特色街區。
鄉村振興的春風,讓梅子溝的發展步入了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新建的縣級幼兒園,孩子們在室外活動場愉快游戲,悠揚的琴聲,伴隨著幼兒稚嫩的歌聲在山溝中飄蕩。勞累之余的大爺大媽,在溝畔村部廣場上輕歌曼舞,快樂幸福的生活,呈現在村民的歡聲笑語中。
曾經在梅子樹下吟唱的小溪梅子溝,成了老一代人的回憶,她已和正在建設的縣城新街融為一體,展現著無限的遠景藍圖和幸福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