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中
1939年8月,艾文仲出生在湖北鄖陽區一家船戶家庭。少時為就讀改良型的私塾,父母把他托付給在白河水文站工作的伯父,后遂定居河街。曾聽先生講述過童年的瑣碎記憶:河街紅星橋渡口對岸的湖北鄖西老觀廟渡口上,是河街“林泰恒”商號建的儲油倉庫,人稱“洋油公司”。倉庫為青磚青瓦結構三層樓房,樓房南北兩面墻壁上各畫有一盒抽出兩支的“哈德門”巨幅香煙廣告。順老觀廟街向西幾十米的山溝進去,有一座叫觀音閣的大廟,再進去就是學校。少時,常去河街翰林巷謝馨家聆聽其教誨。
1958年艾文仲從安康中學考入西安師范學院地理系。1960年畢業后,分配到白河縣第二中學任教。1963年他再次考入陜西師大中文系,1966年畢業后任教于白河縣。教書之余,他堅持幾十年如一日收集有價值的地方史志和文史民俗資料。一次,他發現學生用謝馨《海月樓詩文雜抄》背面當作業本。于是,就尋跡追購收藏。在日積月累中,他已成了地方史志、文史和民俗領域的“地方通”。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70年4月,艾文仲被抽調白河縣人武部兵要地志辦公室工作。1973年底調縣革委辦,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歷任縣文教局副局長、縣科委主任。1984年6月,白河縣成立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并下設辦公室,啟動新編《白河縣志》編修工作。他即擔當起為白河人族群記憶修主根譜的歷史重任。
在擬定印發縣志篇目提綱后,先生帶領工作人員到縣檔案館,歷時3個多月查閱檔案2000余卷,并將檔案資料分類摘抄制成卡片,與自己積累的10多萬字地情資料作為編寫縣志的基礎資料。接著,為彌補白河明清檔案毀于戰火的缺失,先生帶領工作人員到縣內鄉野廣泛采訪事件親歷者、知情人,尋訪抄錄并查考有文字的手稿、碑、碣、題刻等。同時,用信函與各省市和鄰近縣檔案史志機構聯系,追索查找和購買交換有關白河的地情資料。其中,在1988年夏天的一次野外調查中,先生帶著工作人員索驥來到卡子東壩一村莊。經過一番耐心細致說明來歷、目的后,主人母親才爬上竹片編成的閣樓上,從一個背簍的草木灰中扒出一個油布包,層層打開后一看是本線裝32開古書。經先生當場鑒定,《東壩風土人情錄》是主人先祖黃弼臣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所著清抄本白河民間地情志書。當提出購買遭主人拒絕后,先生即協商蹲守此家摘抄。先生閱讀并摘選,同伴抄,使該書許多重要地情記述錄入新志。
在編修新志的艱辛曲折中,資金匱乏一直困擾修志工作。1991年5月縣志初稿脫稿,再歷經1年多的修改和補充,于1993年1月打印裝訂成二稿送縣審稿。隨后,先生將自己修改的縣志三稿送到地區方志辦進行復審。3個月后,根據地區審稿意見修改完善后的縣志四稿被打印成冊。
1993年6月,縣方志辦并入縣檔案局,先生任縣檔案局館長。1994年秋,新編《白河縣志》送省方志辦終審,并于1995年6月上旬在西安召開終審評議會。爾后,在時任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先生作序等的人文關照以及縣長王武杰的重視和督辦下,縣志下限延至1995年底。
而后,先生帶幾人蹲守西安辦理校對和印刷等事項。新志出版前后,先生還不遺余力地研究推介白河地方史志和文史文化,先后編寫和審核《白河縣地名志》《白河縣廣播電視志》《可愛的白河》等部門志和地情書籍,參與白河“三點水”、白河甘蔗酒申報陜西省(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并獲副編審任職資格,當選陜西檔案學會會員,政協白河縣第四屆、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1999年先生退休后曾患中風,恢復后仍致力于地方史志和文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傳承,并全力誘掖、引導和鼓勵后進者。先生曾對我說:新志成稿后,曾有單位調我到安康工作,我沒同意。當時考慮,一是孩子們小,二是我走后白河地方史志和文史資料工作缺了傳承人。患病后家人限制先生伏案,但先生仍堅持每天伏案整理2小時。原因如先生所言:我手頭積累了幾十年的白河地方史志和文史文化資料,若不抓緊時間整理出來,去世后就失傳了。而我等后進者凡有請教和編寫資料需求,先生都提供思路、資料并給予中肯的指導意見。2009年至2014年,先生結集內部出版《思悟集》《古鍚漫話》,將一生致力地方史志和文史文化研究的思考,以及幾十年積累的新志補遺資料,系統的留存給了白河人民。
2014年啟動續修《白河縣志》(1991--2015)工作后,先生多次給縣志辦提出續志工作指導意見,并傾囊傳授修志經驗和方法,為續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方法指導。2021年1月,先生駕鶴西游、仙逝而去。先生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窮盡一生精力主編的新編《白河縣志》,永遠成為留存白河人族群記憶的主根譜;他堅守檔案史志工作初心的自覺擔當精神,他跋涉田野征集訪談、青燈黃卷苦耕不輟等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他淡泊名利、誘掖后進的達觀和無私,是激勵我等后進者堅守史志檔案和文史編研平凡崗位發光出彩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