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謀程
1989年11月,新中國成立后編纂出版的首輪《安康縣志》正式發行。是年,參與縣志供稿的父親收藏了一部第1版第1次印刷的首輪縣志,當時印刷量僅為1500冊。
這部縣志成為我人生中閱讀的第一部百科全書,似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我的方志情緣。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我住在苗圃巷,總是路過林業局,然而身邊很多人稱其為林特局,這引起了年幼的我極大興趣:農林水三家的農業局、水利局都很好理解,為什么另外一家卻被很多人稱為林特局呢?母親告訴我,以前叫林業特產局。“那現在為什么叫林業局,是什么時候改的呢?”母親帶著我查閱縣志,“新中國成立,安康林業仍歸建設科管理。1956年9月1日撤銷建設科,成立安康縣農林水牧局。直到1972年10月20日,始將林業分出,專設林特局。1984年2月28日,安康縣林特局改稱安康縣林業局。”這當是我讀志用志的開始,對安康特產充滿興趣的開始。自上大學離開安康后,見到安康的老鄉格外親切,安康特產也成為我寄托鄉愁的特殊載體。
安康到底有什么特產呢?從漢濱區的角度,首輪縣志第八篇“蠶桑絲綢”,應當屬于“凡在全國或全省有影響的,可以升格設編”的篇目設置范例。記得有首歌《安康是個好地方》,最后一句是“金州城的絲綢呦,暢銷歐美呦,安康人民的生活幸福萬年長”,蠶桑絲綢與平利絞股藍、紫陽富硒茶、安康水電站等并列,也是首輪《安康地區志》“特產”編第一章的標題,可見其作為安康特產的代表性和重要性。
通過查閱首輪志書《安康地區志》和二輪志書《安康市志(1991-2013)》,目之所及,從漢濱區到全市,才發現原來安康的特產如此豐富,除了歌里唱到的,還有生漆、油桐、魔芋、煙草等等,讓我從中看到了故鄉特色生態產業的壯大與繁榮。特別是富硒食品,除了紫陽富硒茶外,魔芋、絞股藍也是富硒的,又開發了富硒山野菜、魔芋方便食品、富硒礦泉水、富硒大米、飲料酒、富硒食用油等,都值得我們在外游子細細品味,多多宣傳。
對比兩輪志書的篇目設置,還可看出安康特產及其相關產業的變化發展情況。《安康地區志》第六編為“特產”,下設“蠶桑”“茶葉”“生漆”“油桐”“藥材”“其他特產”六章;二輪志書《安康市志》第十編為“特色產業”,下設“富硒食品”“茶產業”“蠶桑產業”“魔芋產業 ”“煙草產業”“中藥材產業”六章。兩輪志書“特產”相關篇目均單獨列章記載茶葉、藥材(主要是中藥材)、蠶桑及與這三類的相關產業。由此觀之,1991年以來,與這三類特產相關的產業鏈已較為成熟,現發展為安康重要的特色產業;首輪志書“其他特產”所涉及的魔芋、煙草,已發展為安康市域重要的特色產業,在二輪志書中亦做到單獨列章;而首輪志書曾單獨列章記載的“生漆”“油桐”在二輪志書中少有記載,取而代之的是新增的“富硒食品”。安康被譽為“中國硒谷”,位于全國面積最大、地層最厚、最宜開發利用的天然富硒帶,中高硒土壤占全市總面積的81.87%。將“富硒食品”置于特色產業編首章,正是安康富硒產業從莽莽深山走到聚光燈下,逐步成長為安康生態經濟發展“挑大梁者”地位,在史志記載上的生動體現。
兩輪志書“特產”相關篇目設置的變化,正是安康與祖國一起成長,與新時代共同進步,經濟體制不斷改革,行政區劃日趨完善,群眾生活從溫飽不足邁入基本小康,城鄉發展從閉塞落后走向多元開放的忠實記錄和生動展現。
正如兩輪市級志書中反復提到的,安康作為陜西乃至西北地區山貨特產的重要產區,擁有“絲綢明珠”“中藥材搖籃”“漆茶耳倍之鄉”等美譽。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我們應更好地發揮志書記載的“地球上難得的土壤富硒且易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區域,是中國三大富硒區之一”的優勢,用好茶葉、蠶桑、魔芋、煙草、中草藥等傳統特色產業和綠色稟賦,打造更多令安康人民驕傲的品牌和名片,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工業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