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繼武
安康,這座位于秦巴腹地的城市,自古以來就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聞名。然而,在明代之前,安康的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科舉之路對于這里的士子來說,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孕育出了一批批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進士。
在清乾隆《興安府志》的記載中,明代安康地區涌現出了首位金州進士左輔、尚書雙杰魏學曾與劉四科以及謝文、羅循、劉宇、劉文翰、劉卿等16位進士。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出身移民家族,有的則是軍籍或官籍子弟,卻都有著非凡的才智、卓越的政績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張鳳翔,其祖父張勉原籍山東巨野,在正統年間任洵陽知縣后,舉家定居于安康。他們秉承“耕讀傳家”的理念,將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帶入秦巴山地。在張鳳翔的引領下,安康的科舉事業迎來了新的高峰。他的家族成員中,有多人考中進士,成了安康文化教育史上的佳話。
魯得之,家族世代在陜西金州守御千戶所擔任百戶,通過衛學獲取科舉資格。魯得之不僅才華橫溢,更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他在科舉之路上披荊斬棘,最終成了安康的驕傲。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安康士子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夢想。
羅循,這位鐵面無私的兵部武選郎中,面對依附宦官的武職官員,他毫不畏懼,毅然罷免了二十余名貪官污吏。即使面對劉瑾的威逼利誘,他也堅守原則,不改其志。他的剛正不阿成了士人風骨的典范。在鎮江、淮安知府及徐州兵備副使的任上,他以清廉務實著稱,深受百姓愛戴。
劉宇,這位仁德縣令,更是以他的寬容與仁愛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在任縣令期間,他遇到了一位誤擊其面的百姓。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劉宇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查明原委后寬恕了對方。他的寬容大度被傳為“仁德縣令”的美談。在南京兵部主事任上,他因剛直遭排擠,憤而辭官。劉宇掛冠歸鄉后,將他的仁愛之心帶到了家鄉。他捐俸修繕萬春、長春二堤,根治了漢江支流水患,惠及了襄陽、安陽等地農田數萬畝。他的善舉不僅為家鄉帶來了實惠,更彰顯了進士們的擔當精神和對桑梓的深情厚誼。
劉文翰,這位易州兵備道的官員,更是以他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智慧贏得了朝廷的嘉獎。在任期間,他整飭軍備,強化邊防,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勢力的侵擾。同時,他注重民生,推行“兵民共治”,使易州成為了明末動蕩中的穩定屏障。他的政績卓著,不僅為朝廷樹立了典范,更為安康的士子們樹立了榜樣。劉文翰丁憂歸鄉期間,主持重建旬陽城碑刻。他的文風“激烈清壯”,以古文筆法銘記戰亂重建史。崇禎三年(1630年),他撰寫《重修駝嶺關帝廟碑記》,將“忠義”之信仰與旬陽駝嶺地方景觀結合,塑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記憶。他的碑文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后人的鞭策和激勵。在明末戰亂中,他以丁憂官員身份組織鄉民自衛,協助修復城防,展現了進士們的擔當與勇氣。
劉卿,這位雷州兵備道的官員,也是安康進士群體中的佼佼者。在任期間,他整肅海防,打擊倭寇與海盜,保障了沿海商路的暢通。升任山東布政使后,他協調地方駐軍與民政,緩解了明末流民問題。他的治理才能和擔當精神,贏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贊譽。劉卿家族作為金州(今安康)望族,更是以科舉文化為紐帶凝聚著宗族力量。劉卿官至山東布政使,死后歸葬故里。他的墓園華表、石獸至今留存,成了安康科舉文化的象征性遺存。
謝文,這位以御史身份上奏調整直隸鎮江衛造船政策的官員,更是展現了進士們的務實與創新精神。他效仿蘇松地區優化財政分攤,減輕了通州、泰州、鹽城三地軍戶的負擔,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公平與發展。他的改革舉措,不僅為朝廷節省了開支,更惠及了當地百姓。
這些進士們不僅在任職地留下了卓越的政績,更在故里安康以文脈傳承和宗族凝聚滋養著鄉土。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忠孝”之道,成了安康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