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柏成
幾場恰到好處的雨,如絲如紗,似乳若油,把一片片茶樹滋潤得紛紛蘇醒,那些飽飲春雨的茶芽兒,在雨過初霽的枝丫間,亮閃閃的,在微風中顫動,著實叫人喜愛。一株株青青的茶,嫩汪汪的茶呀,它們等待那些采茶姑娘把自己采摘回家,通過技術加工,搖身一變,變成了銀針、毛尖、翠峰;變成了綠茶、紅茶、白茶、桂花茶。乘坐大巴、高鐵、飛機、輪船,去往四川、天津、上海、北京,展露自己的成色,換回父老鄉親的汗珠結晶的榮譽和勛章。
人勤春來早,茶季不等人。時令到了清明,在紫陽山城,漫山遍野的一籠籠茶樹,在縱橫盤旋的千畝茶園里,到處是肩背背簍,腰挎竹籃的姑娘媳婦,還有六七十歲的老婆婆,她們一路說笑,一路走走停停,在一株株長勢茂盛的茶樹前,一個個伸出熟練的手,在茶樹的嫩芽間仿佛雞啄食一般,動作敏捷地采摘下充滿青青汁液的鮮嫩茶葉;更像是一位位技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雙手自由起落,摁動著一株株茶樹的琴鍵,每一個美妙的音符,都是一片片茶葉紛紛在背簍里,在竹籃中著陸。
這些活躍在山梁、坡地、溝溝坎坎的采茶能手們,他們一邊采茶,一邊說著家長里短,說著兒子剛剛考上大學;女兒家蓋起了三層小洋樓;說一位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過90歲大壽,前來祝壽的外姓兒孫,比一個兒孫滿堂的正常老人都多;說某個茶葉專業戶,一斤紫陽銀針拍賣出五十多萬元的天價……他們說著生活中的趣聞,完全不耽誤手里摘茶的活路,那茶葉在他們的嘻嘻哈哈、說說笑笑中水漲船高。是誰家的媳婦,在一片翠碧的茶樹林中,突然來了唱歌的興致。于是,婉轉地響起《采茶調》:“左手采茶采四兩,右手采茶采半斤,越采越有勁……”老婆婆們也不示弱,她們把新鮮的茶葉裝滿在一個個縫制的花布口袋里,一邊唱起了《十勸郎》:“一勸郞要學好,家庭重擔你要挑,人前人后夸你好。二勸郞會當家,五谷雜糧莫拋灑,會過日子人人夸……”歌聲寬厚,極富感染力。鋪天蓋地的茶園,流淌著歌聲、笑聲、說話聲,顯得生機勃勃,惹得山中的鳥雀們也跟著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一眼望不到邊的茶園里,像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這些茶姑秀女們,大媽婆婆們,她們興高采烈地采著春天的新茶,唱著動聽的紫陽民歌,一邊回味著紫陽茶的前世今生。這些蓊蓊郁郁的紫陽茶,歷史悠久。這茶是從《詩經》中吟出的;是從唐宋的貢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是從著名作家賈平凹筆下無憂何必去飲酒,清凈常喝紫陽茶的妙句中飛揚出來的;是從營養學專家于若木的健康養生的理論中鑒定出來的。在遙遠與咫尺的時空之間,清香悠悠,品相卓然。
太陽落山的時候,陽光把茶園渲染成一片駝紅色,一天的摘茶勞作也接近了尾聲。從山上大包小包搬運下來的鮮葉,不敢有絲毫耽擱,需要攤開降溫,通過大鐵鍋翻炒,又經過機器的反復搓揉成緊緊縮成的條狀,看那茶,墨色中帶翠綠,翠綠中帶墨色,是一種黛綠色,在一張寬大的篾席上攤開,散發干凈葉子中水分之后,一杯杯,一盞盞春茶,在沸水中蹁躚起舞,亭亭玉立。看看那泡出來的湯色,淺淺地綠著,嫩黃地泅著,將明澈透亮的山泉井水浸染出迷人的春色。小飲一口新茶,苦中回甘,甘中泛香,余味悠悠,蕩氣回腸。這含有微量元素硒的香茗,是風雨中的精華;是大山中長出的品性,喝下一杯紫陽富硒茶,可以沁人心脾,精神抖擻。
茶色青青,青青茶色。它暢飲陽光雨露,將翠碧不變的本色,一一呈現在季節的封面,把陜南俊漢子秀女子的憨厚,柔情似水的情意濃縮在一盒盒、一撮撮青青的春茶里,為你卸下風塵,拂去疲憊,迎接嶄新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