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救撈隊員激戰驚濤駭浪。
正在央視和山東衛視熱播的電視劇《碧海雄心》,最近圈了不少粉。伴隨該劇不俗的收視表現,更多觀眾開始了解海上救撈這個此前相對陌生的領域。船側翻、傾翻或者翻扣的時候怎么能保命,哪一個角落里空氣最多最有可能逃生,落水后到底什么樣的動作讓你的體溫下降得慢一點……這些“知識點”都在緊湊的劇情中得以呈現。觀眾直呼“漲知識”的反饋,也令該劇制片人李語倍感欣慰:“觀眾看完這部劇,最起碼在海上遇到問題時不會慌了。”
中國海岸線十分漫長,從渤海灣一直到南海,其間的海域發生緊急情況,都是由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救援。剛接下這部劇時,擺在李語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不懂救撈這個行業。好在救助打撈局大量的海上救援實踐,為《碧海雄心》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共有6撥編劇,接力式地去搜集素材、體驗生活,潛水救撈、飛行技術、遠洋技術都分別有人去負責了解,資料是以噸計算的,我們有一間40平方米的庫房,堆滿了資料。”李語介紹,劇組從龐大的素材庫中,最終選取了17個救援故事加以呈現。
觀眾通過《碧海雄心》了解海上救援的專業性,離不開交通運輸部的全面保障,用李語的話說就是“拍戲的時候都有專家盯著”。劇中飛行員高亮在救援機上飛行的一小段戲,需要知道專業口令、專業動作,在說哪句話的時候,盯著哪個儀表盤;他向塔臺、向指揮中心、向機組人員報告時,語速都是不一樣的。劇組不少“想當然”的場景,也在專家的把關下得以糾正。李語回憶,劇中大家一出任務,我們當時想的是必須得跑著上飛機,但從專業角度來講,這是最大的一個錯誤,因為除了救援醫生,其他人絕對不能跑著上去,必須呈“一字”和呈幾十度角,否則會對身上的頭盔和各種專業設備造成損害。
《碧海雄心》沒有采取一般行業劇的敘事方式講述行業生活,而是具體描述海上搜救場景,這也讓這部劇脫離行業范疇,向類型劇的創作方向靠近。但這種敘事方式對編劇的創作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拍攝和制作也會增加難度。編劇張永琛直言:“我們當時是本著向高難度挑戰的心態做的,不只是創作層面加大難度,準備工作、投資、動用的船只和飛機等都更具挑戰性,需要海陸空三方的立體配合。后期制作也難上加難,36集的戲,總的特技量超過460分鐘。”
相比驚險刺激的故事,劇中豐滿的人物更打動觀眾。袁泉飾演一名溫柔負責的救援醫生,張國強飾演世界頂級的救援機飛行員,都非常出彩。張永琛表示,在《碧海雄心》這部劇中,人物是通過救援線和情感線一起構建起來的,“劇中將這兩條線融合在一起,感情很豐沛,包括夫妻情、戰友情、兄弟情等,貫穿在救援過程、訓練、平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