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馬德華與制片人柯利明(中)
如果說1986版《西游記》是拍出來的,那么電影版“西游記”《敢問路在何方》就是“磨”出來的。從2015年4月項目啟動至今,3D東方魔幻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一直在進行細節打磨,并首次嘗試國際3D大片后期前置的制作方式。昨日,該片主創六小齡童、馬德華和出品方儒意影業執行董事柯利明公布了項目進展。
一流特效讓孫悟空、豬八戒重返青春
據悉,《敢問路在何方》迄今為止已經投入5000多萬人民幣,預計明年9月份之前進入真人拍攝階段。柯利明表示,為了確保這部作品能夠保持故事基調的純粹,保證對西游文化的致敬和傳承,除了出品方華夏電影和承制方貳零壹陸影業,迄今為止他沒有接受任何一份外來融資。柯利明透露,《敢問路在何方》劇本部分由中國團隊主導完成,視效部分由視效大師John Hughes創辦的Tau Films團隊承制。John Hughes曾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該團隊一流的面部動態捕捉技術能夠讓孫悟空、豬八戒重返青春。為了讓美方特效團隊精準領會影片所要傳達的概念和氣質,《敢問路在何方》用了最笨的法子,“你想象不出東方的魔幻世界是什么樣子,我一張張全部給你畫出來。”一部影片有多少幀畫面,就有多少張畫稿。迄今為止僅概念圖就畫了3萬多張,這也是過去兩年間項目制作中耗時最多的一項工作。在柯利明展示的幾千張概念設計圖中,美猴王的形象雖未最后完工,但已經可以一窺其精美絕倫的面容,依然是1986版《西游記》中的經典造型,但顯然更加精致華美。
舉手投足輕快靈活,“美猴王”的招牌動作信手拈來……若不是那張深刻于心的“猴”臉,任誰都難以想象面前這位就是已屆知天命之年的六小齡童本尊。談及不久前剛剛在美國完成的面部表情捕捉,六小齡童的激動之情也是溢于言表,不僅為自己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個走進面部采集室的演員而驕傲,更為自己的表演能夠征服世界頂級特效大師而感到自豪,“當最后我親自選出三個經典表情時,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情不自禁地鼓掌,他們說之前從未見過有人能把一只猴子表演得如此形神兼備。”
據了解,該技術曾被廣泛應用于《阿凡達》、《指環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猩球崛起》等多部知名影片當中。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益求精,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東方魔幻世界已在現代電影工業技術的加持下漸漸顯露雛形。
三部連拍2019年起陸續上映
《敢問路在何方》系列三部影片將于2019年至2020年陸續亮相銀幕。第一部為收徒篇,既鋪陳了師徒幾人的前生后世,又展現了唐僧的慈悲與智慧。第二部為背叛篇,師徒遇牛魔王、鐵扇公主、紅孩兒一家,孫悟空面對昔日兄嫂和七十二洞舊部無法抉擇。第三部為獅駝國殉難篇,借原著中最殘酷可怕連眾仙與羅漢都躲之不及的妖國,玄奘偏要以身度魔,從而帶動眾徒真正解脫悟道,展現出從未有過的恐怖、重生之旅。
六小齡童說:“《西游記》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通過這個項目將中國文化傳達至世界各地。”在他看來,原著中的師傅五人(包括白龍馬)就像人的五根手指,雖長短不齊但卻可以握掌成拳,代表著團隊精神以及無所不在的師徒情、兄弟情。而師徒五人一路向西方前進的堅定信念,則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進精神,孫悟空一角身上更是凝聚了中國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內核。
成功塑造了豬八戒的馬德華認為,作為一個自身缺點最多的角色,八戒之所以最終獲得觀眾的一致喜愛,應該說這個人物性格上來講更接地氣,也與普通大眾最為貼近。“這個角色敢恨敢愛,見義勇為,對師傅忠心耿耿,雖然牢騷滿腹但從未想過真正離開。”而對于重新演繹經典所面臨的挑戰,馬德華則滿懷信心,他表示這些年來一直堅持鍛煉身體,雖然身手不及年輕時輕便靈活,但要在鏡頭前完成動作戲絲毫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