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海上牧云記》海報
長達75集的電視劇《九州·海上牧云記》近日收官,盡管它獨特的東方美學讓人感到驚艷,讓原著粉點贊,但總體制作仍然引起了很大爭議:節奏太慢,考驗觀眾的耐性,這背后反映出國產劇日益嚴重的注水現象。
自《九州·海上牧云記》開播開始,關于各個角色少年時期戲份“閃回”過多、劇情拖沓、配角戲份超過主角的質疑持續存在。
對于如此注水背后的原因,編劇今何在表示,缺錢導致該劇部分場面顯得粗糙,沒能保持一貫的精良。但是,劇集注水多卻首先和資本介入有關。不同投資方對片子的創作干涉比較大,于是主創團隊只能為這些資方服務、拉長集數。同時,電視劇售賣是按照集數來算,多剪出一集就多賣一集的錢,投資方自然希望集數越多越好。據粗略統計,目前市場中的電視劇普遍體量都在80集左右,而20多年前,電視劇基本在20集左右,10年前漲到了40集左右。劇集注水也與明星的檔期不足有關,導演只好給配角加戲。
改善電視劇越拍越長的現象已刻不容緩。有人認為,最直接的方式是改變目前電視劇的收購模式和播出方式。美劇會有試播集,播出方會根據收視數據和觀眾評論隨時調整播出,如果情況糟糕,劇作會直接下架,劇組就沒機會再拍后續的戲了,這迫使主創從第一集開始必須拿出干貨,注水劇不會活到第二季。但是,一部國產劇是一次性購買和播出。一旦開播了,制作方基本高枕無憂,而且收視數據造假問題一直未解決。面對現狀,業內越來越形成共識:注水戲太多,不是某一個環節的問題,必須從全局來考慮,需要制播雙方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