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方興未艾 “黑科技”助力產業發展
消費升級下的快遞行業
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8.5億件,同比增長29.4%;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3.31億件,同比增長31.5%……“雙十一”來到第9個年頭,依然保持消費旺勢。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監測數據,今年的“雙十一”出現國內國際聯動、城市農村互動的局面,快遞業在“雙十一”面臨業務量和服務質量兩方面的巨大考驗。
今年“雙十一”前后,《工人日報》記者在上海、北京多地采訪了解到,“智能物流”已經成為行業趨勢,而各快遞企業致力于發展各種“黑科技”,以應對消費升級。
自動分揀:“雙十一”沒壓力
“今年‘雙十一’沒壓力。”中通快遞公司上海中轉管理中心負責人王全法說這話的底氣,源于該公司的自動化分揀系統。
據介紹,各個網點收集到的包裹集中到分揀中心后,自動化分揀系統通過掃描包裹上的二維碼確定發貨地址,在傳送帶上將包裹準確運送到指定發貨區域。
此前,由于“雙十一”期間消費需求的快速釋放,快遞行業積壓、爆倉的現象曾拖了“雙十一”消費的后腿。如今,自動化分揀系統的應用,讓這種現象大為緩解。
上海青浦區的分撥中心、轉運中心集合了各大快遞公司。11月8日,記者在這里看到,各家快遞公司都發力自動化分揀系統,這里也成了“智能物流”展示自動分揀“黑科技”的一個舞臺。
“我們剛剛啟動了‘雙層自動分揀’系統,每小時處理包裹4萬單以上,設備全部啟動后,日均處理量可到150萬件。”圓通速遞上海分撥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更好應對今年“雙十一”期間件量激增,該公司多地自動化分揀設備上線運營。相比于單層自動分揀系統每小時2萬件左右的處理能力,雙層自動分揀系統的快件處理能力達到每小時4萬到6萬件。
風靡一時的申通快遞智能分揀機器人——“小黃人”也承擔了分揀重任。“小黃人”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分揀,1小時可以分揀18000件快件,減少70%的人工;百世快遞風暴自動分揀系統可將包裹分揀準確率從全人工分揀的80%提高到99.9%以上,分揀效能提升4倍。中通則在各個轉運中心啟用了全球最長的16米自動伸縮機。
科技配送:從源頭到最后一公里
11月11日13時許,從上海發送的36箱、856件某品牌牛奶正在位于北京南六環外的京鐵物流中心卸貨。
“客戶要求牛奶的運送溫度為2℃~5℃。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調控運送溫度,客戶可以在手機上查看運送途中實時溫度和位置,做到全程可視。”京鐵物流中心黨委副書記李浩向記者介紹,該中心1.5噸小型保溫箱技術已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專利,重點應用于小批量、多批次、高附加值、有低溫運輸需求的貨物運輸。
同樣做到“可視化”的還有電子運單。每一票電子運單背后都串聯著發貨商家、快遞公司和消費者,快件在運轉的各個時間節點的信息都能實現“可視化”。這種“黑科技”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快遞行業的運送過程中。
上海的快遞員小李告訴記者,在送快遞的最后一公里,越來越多的快遞被投送到了“零公里”智能快遞柜。
在智能快遞柜中,收發雙方都憑密開柜,既保證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而隨著“快遞入區”工程的有效推進,以住宅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和公共服務站投遞等模式互為補充的末端投遞服務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年“雙十一”,全國近3萬個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點、近20萬組智能快件箱,成為業務旺季期間快遞服務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快遞企業高峰期的服務壓力。
智能系統:為行業發展加速
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應對高速增長的快遞包裹數量和物流運輸壓力,很多快遞公司都開發了智能信息系統,通過系統計算,更好地分配運力資源,提高行業生產力。
申通快遞成功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梧桐”系統在“雙十一”期間全面啟用,為國內國際業務、全網各網點轉運中心提供一體化的操作、查詢、結算、管理等服務。圓通則通過“大數據”體系用數字代碼進行地域分單,用數據預測各快遞節點的收包裹量,監測實時配送信息。韻達已上線13個信息處理平臺、50多套信息系統,末端智能優化系統、車輛動態智能監控系統、包含云倉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能有效應對快遞旺季。而中通自主研發的中天系統在“雙十一”期間可提供多維度的數據視圖和量化依據,實時監控全網各個快遞網點的包裹情況和分揀中心的轉運情況……
據了解,各快遞公司在不斷增強硬件的同時,不斷加大信息技術建設步伐,4G視頻監控系統、車輛監控調度系統、駕駛員在途APP報備、APP到車簽到系統、車況檢測系統等各類“黑科技”先后投入使用。
“依靠人力攬件、發件的時代一去不返了,未來,智能、科技將在行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誰跟不上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很快就會失去市場,被淘汰。”一快遞公司副總裁告訴記者,“智能物流”的趨勢方興未艾,未來將有更多的“黑科技”注入快遞行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