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三屆陜西青年創業大賽如火如荼選拔當中,此次海選現場聚焦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校區,近50位參賽選手參加比賽,選手們積極向導師展示參選項目,以期獲得評委青睞。
“95后”參賽鍛煉自己第一 名次是浮云
“各位導師大家好,我參選項目叫做‘朗嘞個浪旅行導航’”,來自科技大學大一選手黃效維介紹著自己的參賽項目,“利用節假日期間,我先后游歷我國11個省份,如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一款貼心導航是不行的,這款我開發的導航最大特點就是點擊進去當地景點會直接羅列……”雖事先演練過很多遍,真正上臺黃效維還是不由自主帶著一絲顫音。賽后黃效維告訴記者,并不滿意自己的發揮,“名次什么真沒想過,我這款APP還在創意階段”,黃效維說道,“雖然才大一,參加比賽更多的是想鍛煉自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的,我想多經歷一點,這對于自己以后的成長肯定都有幫助”。
創新不是單純復制 千萬不要紙上談兵
參賽選手當中,近乎一多半的項目仍屬于創意階段。且項目集中疊加在社交、教育、旅游文化等服務平臺。來自大三的參賽選手孫皓所制作的APP,目的服務于大學生內部物物交換的興趣軟件,而當評委詢問他與58、趕集等二手網站有何區別時,孫同學表示他并不常用也不太了解。
賽后,創業導師之一、捷星公司首席文化官張偉民老師點評,“對于創業者來講,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能力,對于大學生參賽的很多項目,很少有純粹意義上的創新,更多是對于已有軟件的復制,這是學習力度還不夠。同時,一些選手對于他所涉及的行業,同類型已廣泛流傳的軟件知之甚少,缺少調研。創業者不能僅僅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視野角度,還要有實踐檢驗的意識。”
做長久而不做短期 做剛需而不做沖動
去年12月教育部下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政策出臺后,在高校當中引起一股“創業熱”。
很多人渴望做一番事業。每天都有新的創業團隊跟項目誕生,然而能長期堅持獲得成功的又有幾個?許多在校創業者剛有一點想法就找技術、找融資、找股東,但并沒有考慮是否真的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最后,曇花一現。
為此,記者專門咨詢從事已自主創業3年的云為軟件的總經理孟偉,“我覺得整個創業圈是浮躁的,一個個80、90后創業成功的勵志故事,一段段媒體的渲染報道,每個人都有可能做BOSS,于是每個人都開始不淡定了。耳邊每天都有創業者拿到動輒上千萬的風投融資,似乎分分鐘都是機會。”孟偉說道,“就從我熟悉的互聯網創業來看,要么做別人沒有的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優化,這是他人為何選擇你而不是‘鼻祖’的關鍵。要么就做生活中必不可少領域的服務,而不是做爆款產品。做長久而不做短期,做剛需而不做沖動消費。”本報記者薛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