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我們安康的一些鄉村地方相繼發生民眾聚餐食物中毒事故,有的人數規模還不小,成批的人吃壞了肚子,造成社會輿情關注。聯想到我們經驗中的農村飲食衛生狀況,許多人為之深深不安。
食品安全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近年被高頻度曝光,激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政府層面也得到重視與整治。但是否從根子上解決了問題,應當說還是個大其概,許多關鍵的生產、運銷、倉儲、二次加工以及公共衛生監管領域的大事要事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觀,公共飲食安全事件一再被報道出來。
總體上看,城市食品安全事,在宏觀上討論并關注得多一些,比如從大概念上關心食品生產是否規范,是否是綠色無公害,是否有嚴格的監測檢驗;從微觀消費事件的發生看,近年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廣大市民對飲食衛生、飲食品質以及就餐環境,更講細節上的關注,顯然對此更上心,也更挑剔,實際選擇消費的空間也大的多,在城市就餐環境發生較大規模的食物安全事件基本屬于罕見。當然,城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顯然也更大,除了餐館環境監管外,一些大的就餐單位,如學校、機關、企業等,監管的措施基本到位,這避免了重大飲食安全事件的發生。
令人不安的是廣大農村這一塊,從飲食衛生習慣到實際的公共飲食監管,都有叫人不放心的地方在。許多消費者都有一個經驗,這些年鄉村以“農家樂”為主打的節假日休閑活動中,鄉村風味飲食是一個重頭戲,而農家樂的飲食衛生狀況不能讓人稱贊,一些地方在增進飲食鄉土風情化的同時,并沒有把飲食衛生當一回事,食物加工的環境令人不爽,甚至大可以搖頭嘆息。規定中的衛生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率偏低,很多場合只是一件擺設。比如禁使用一次性筷子、電動消毒柜、生熟食分置這三大樣,執行起來總是打折扣;而一些地方近年來實行的“一次性餐具”,其集中消洗環節也不令人稱道。總括起來看,農家樂這些年景氣指數不高,與飲食環境的惡化有重大關系。
指出這些問題,不是貶低農村群眾的勤勞與智慧、誠信與美德,實在是食品安全,包括基本的飲食安全,是我們日常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即便撇開地方文旅健康發展的重大性不說,在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方面,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加上隨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人民群眾養成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也是發展大局中的大事,是文明建設中的大事,理應得到我們高度的關注與重視。
除了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的養成需要宣傳教育外,對于硬件環節的公共安全監管,也應以不斷發生的公共飲食安全事件為鑒,切實反思公共飲食安全方面的薄弱環節,從根子上、從嚴格實施的層面,加強對以農村為代表的公共飲食安全的實質化監管,讓制度落地,進村入戶,特別對公共飲食場所格外留心,不使事件一再發生。
在持續的監管中養成規矩與習慣,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法。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這些年是強化的態勢,特別在組織機構建設上,觸角延伸至最基層,因此我們不大能有理由說“人手不夠、權力受限、經費緊張”,或者一味強調農村量大面廣;我們也有成形的制度做到依法依規監管,那么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監管得怎樣了,是經常化了,制度化了、程序化了,我們是否真正建立了應急預警機制。因此我們要強調的是,類似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在一些地方缺位,被邊緣化,顯然不是制度的缺位,更不是法律的缺位,而是我們機構的責任缺失,一件重要的公共安全服務事業,我們自己把自己淡化了、邊緣化了。
據悉,最近幾樁公共飲食安全事故發生后,衛生、食藥監、疾控等部門都反應了,介入了調查。這當然是應有的反應,相信事故的原因不難查清,自然事故的責任也不難分清,事故的處理也不難到位。我們希望不止于此,所謂舉一反三,亡羊補牢,就此把我們監管的責任之籬扎牢,在做好城市監管的同時,也高度重視鄉村的監管,那我們被動的事后應急管理就會少許多,畢竟出了事故不是什么好事情。
加強對農村飲食衛生特別是農村公共飲食衛生的監管,較之我們許多重要的工作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高度關注人口密集地方的公共飲食安全是對的,但農村不能成為我們視野的盲區,這里面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撲下身子認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