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緊迫的市場洗禮過程
——三論推進脫貧攻堅加快追趕超越全面建成小康
脫貧攻堅的思路,大體上可概括為“政策托、產業幫、經營拉”。如何做到產業幫經營拉?這是精準識別后一個非常重大的工作選項。精準施策,就是要找到貧困戶通過產業經營實現增加收入的路數。脫貧是小康的前奏,脫貧是為了更好地邁步小康。精準施策就是要幫助貧困戶實現長久增收、可持續發展。
對于有生產經營意愿和基礎的貧困人群而言,進入市場能力不足往往是最主要的致貧原因。沒有市場主體帶動,貧困對象小而散的生產方式無法對接大市場,游離于市場效益之外。有了市場主體帶動,貧困對象就能“搭船出海”,跟市場緊密連在一起,獲得更多有效發展機會,實現穩定增收。我市的情況表明,目前全市已有近2000個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社區工廠、規模基地等市場經營主體,帶動了近4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穩定增收,成為可持續性最強、最體現市場本質、最有效管用的扶貧方式,成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方面軍”。
“支部+X”,加什么?就是加發展,加“園區、景區、社區工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更是加貧困戶。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動員作用,最終都要體現在對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和推動上。建立涵蓋所有貧困群體的新型經營主體、產業規模經營體,確保貧困戶依托組織起來的力量穩定增收和永久性脫貧,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是我市在陜南移民搬遷和扶貧開發中多年累積起來的經驗,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已為安康的發展實踐所驗方。
采取吹糠見米的幫扶措施,讓貧困戶短期內增加收入越過貧困線,是脫貧攻堅的優先方案。但從長遠計,我們又不能止于當年的摘帽過關,扶上馬再送一程更是現實迫切,必須統籌考慮。一個地區的整體脫貧,需要政府、市場、工商企業、社會組織在同向同行同利中形成合力,建立市場導向的發展形態,眼睛更多地盯住市場,策略更多地盯住發展,因此脫貧攻堅的過程其實也是市場教育、市場洗禮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我們的政策、資源、力量的優化配置,既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既要短期見效更要長期受益;這個過程,就是“支部+發展”推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帶起來走,讓貧困人群及全體群眾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我能干”、“我會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精準扶貧中擴大農戶選擇和參與項目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群眾著力創業興業、適應組織合作、實現自我服務、強化自我約束、努力自我完善,不斷增強參與市場經營的意識和能力的過程。其目標,就是脫貧攻堅全勝之日,就是一個地方、一個村長遠發展局面形成之時。
市場有情也無情。有情,就能激發我們把握市場的主觀能動性,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無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帶著發展的強烈使命感和現實迫切感,自覺遵循市場規律,努力向市場要活力、要增長點,一方面在建立健全產業扶貧推進機制、熱情扶持市場主體上下功夫;一方面在用足用活政策、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服務環境、完善市場監管上下功夫。用好政策引導和激發群眾發展斗志,用好環境吸引社會資本向扶貧開發領域涌流,用好預期拉動產業發展、群眾增收、企業收益的多贏局面形成。
精準施策、求真求實、能做管用、可續推進,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脫貧攻堅進程中的爬坡期。如何發揮已有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市場開拓作用,如何在經濟薄弱村打牢新型發展的基礎,如何更多地引入工商企業、社會資本進入鄉土精耕細作,如何上承中央政策、下接安康地氣,大膽探索和實施更加有利于農村新經濟發展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不僅對脫貧攻堅本身是重大要求,也是安康追趕超越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課題。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幫扶部門、扶貧工作隊,以及村級組織,在做好繁瑣細致的日常幫扶工作的同時,要更多地研究明確一個地方、一個村如何在適應市場中求發展的戰術策略,選準產業發展項目,建立有效組織形式,強化久久為功思想,把過關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脫貧與小康統籌起來,把政策與市場融通起來,以高昂的政治責任心和清醒的發展意識,努力在一個堅實的發展基礎上實現精準扶貧、拔掉窮根,產業進步、全面小康。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