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大地上,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讓傳統產業成為優勢產業、脫貧產業、致富產業,紫陽多年來對茶葉產業的執著和努力,讓我們對傳統提升有了更多的底氣。
最近幾年,安康經濟平穩企升,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躋身全省第一方陣,脫貧攻堅和“追趕超越、綠色崛起”以及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等核心工作成效顯著,我市在新興產業發展上下大力氣而顯績不小,這當然都是喜人的方面。而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規模和力度雙向提升的傳統優勢產業仍然在支撐大局,這也正是安康經濟趨向可持續發展的亮眼原因。
不只是紫陽茶葉產業,今天當我們回顧這一傳統產業走過的堅定而又曲折的歷程,一個重大的發展自覺需要我們格外高看,那就是對傳統優勢產業抱有的不離不棄的情感與自信。今天安康茶產業幾乎實現全域覆蓋,重點縣紛紛脫穎而出,其勢頭仍然強勁,名牌名品各有千秋。盡管在生產標準、規范、規模以及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上還有不少的缺陷,但其產業基礎已經越來越鞏固堅實,并呈現做大做強的態勢。正如紫陽茶走過彎路、遇過瓶頸、沒有放棄,堅持將茶產業發展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和長遠之計”,有了躋身全國十大富農商標精準扶貧典型案例并名列榜首的資本,堅持做大做強正在成為我們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安康的傳統優勢產業并非茶葉一項,涵蓋農業種養加全領域,能夠做大做強的項目也值得娓娓道來。作為農業稟賦突出的安康,山水園林任何時候都是產業興旺之本,在這個基礎上長期形成的傳統農業實體經濟不僅是過去、今天也是未來安康經濟長足進步的必選。事實也一再證明,當我們在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堅持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檔升級,我們的經濟增長顯績就更為妥當、可靠,優勢產業所激發的發展活力也更加持久。茶產業如此,魔芋、生豬、涉水產業、林果,包括近年興起的富硒糧油也莫不如此。堅定對傳統優勢產業的認識和把握,并在現代農業發展新的條件下加以改造提升,做到久久為功,安康的產業優勢就會不斷發揮出來,安康現代農業的新動能就會不斷聚合起來,最終成為安康的當家產業,成為廣大農村的致富產業,也成為安康對外的金字招牌。
一方面追風市場,一方面加強政府扶持引導,一方面改造傳統的生產組織形態,傳統產業就能從自然王國進入必然王國,這是我們從安康茶產業發展中得出的實證。同樣,我們也看到安康茶產業目前雖然仍是優勢產業,但劣勢也并非沒有,量小而分散,基地建設仍然不夠,產業對農民的惠及度還有差距,特別是一茶一名頭,“名牌”如過江之鯽,至今不能建立起真正普惠全域的共用品牌。從“名牌”到“品牌”,我們還走在內生動力不足、內損嚴重、市場不充分、政府統籌力度較弱的路上,這樣的差距必須讓我們警醒!縱觀其他地域,真正成功的地域性優勢產業,一定有市場的指揮棒在起作用,也一定有政府的身影在背后若隱若現。農業區域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企業自身加強認識、提升境界、縱向提升橫向合作協作是一個方面,政府的推動力也是另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把一個地方的傳統優勢產業持之以恒地抓好抓強,不論是在產業布局、資源整合,還是在優勢和特色發揮,無論是在提高比較效益、綜合效益,還是在重大生命線意義的品牌建設上,都是當下安康亟需解決的大問題。這也正是紫陽茶產業給我們的有益啟示之一。
對安康而言,發展的業態可以多樣,但傳統優勢產業的主角地位不可忽視,這方面我們有經驗可以總結,也有教訓可以汲取。作為一個待脫貧的山區農業市,傳統優勢農業仍是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根基,也是振興農村經濟的立足之地。正如紫陽,用一片綠葉托起群眾的致富夢,讓滿山綠葉子變成“金葉子”,真正實現了從“一葉”到“一業”的華麗轉身,這樣的發展選擇和定力,是我們的希望所在,也是重大的考驗所在。我們期待傳統優勢產業能迸發新意,期待新興產業能扛起大旗,二者并行不悖,它們一定能共同支撐起安康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天地,進而支撐起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