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進軍號角。深入學習領會、準確理解把握、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一定要用十九大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步調,真正把學習貫徹會議精神轉化為推動白河發展的實際行動,全力譜寫全面小康、追趕超越的白河篇章。
一是聚焦全面小康,以更強的決心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保障等相結合,扎實辦好各項民生事業,穩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積極構筑堅實的社會保障,發展優質的社會事業,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快移民搬遷步伐,全面消除危居戶,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安置,確保每一個困難家庭都擁有安全住房。積極推廣“一村一社一產業”模式,確保每個有能力的貧困戶至少發展一個脫貧項目,支撐群眾就地就業增收。夯實“三包四扶五保障”機制,健全脫貧項目建設與監管機制,完善督查考核、激勵問責機制,推動形成全縣上下步調一致、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戰,確保國家級貧困縣順利摘帽、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二是聚焦擴大投資,以更大的力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真正依靠項目建設支撐發展、增強后勁。緊盯國家產業政策、中省投資導向和“十三五”規劃落地,圍繞基礎提升、脫貧攻堅、城鎮建設、生態環保、民生工程,謀劃和爭取實施一批關聯度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暢通民間投資渠道,積極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勵支持民間資本興辦各類產業實體,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推動項目籌資渠道和方式多樣化。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堅持落實縣級領導和部門包抓重點項目制度,全力推動漢江白河電站建成發電、河街“三項工程”全面竣工、移民(脫貧)搬遷全面完成,全面推進“十三五”規劃的160個重點項目。
三是聚焦融合發展,以更新的理念促進產業升級壯大。堅持擴大產業規模與提升產業水平并舉,改造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并重,著力構建三次產業互動融合的循環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兩河”工業集中區、安康高新白河“飛地經濟”園區和各類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著力構建以新型材料、醫藥化工、汽車裝配、富硒食品、服裝輕工為支撐的綠色循環工業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有機富硒農業、生態觀光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和功能農業,培育壯大一批支撐力強的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提升傳統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推動形成較為完備的三產服務業體系。立足“秦楚邊城、水色白河”定位,堅持把生態旅游作為一項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努力實現突破發展。
四是聚焦生態環保,以更嚴的要求守護藍天綠水青山。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嚴守資源承載底線和生態環保紅線,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嚴格執行“河長制”和網格化環境監管目標責任制,加大漢江水質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廣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促使縣域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漢江和境內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加強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約束考核,始終保持環境執法監督的高壓態勢。大力倡導綠色生活,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五是聚焦改革創新,以更高的站位激發發展動力活力。按照中省市統一部署,不斷深化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堅持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創新發展相結合,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開發、引進、轉化科技成果,加強主導產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品牌創建,大力推廣現代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完善全民創業配套措施,落實各項激勵政策,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探索對外交流合作機制,重視引資、引智、引才,密切與對口支援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漢江流域縣區及受水地區的交流,加強與毗鄰縣區的合作,推動高質量地“引進來”和更廣泛地“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場、更寬的范圍配置要素。
(作者系白河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