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柳古鎮全景
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楊寧)后柳是漢江邊的一個小鎮。
后柳水鄉即后柳古鎮所在地,位于石泉縣南部18公里處,東與鳳凰山隔江對峙,西與大王山相連,北與王曲巖接壤,南與香柏巖毗鄰,石紫公路穿境而過,南下30公里至燕翔洞景區,西行10公里至中壩大峽谷,交通便利,享有“漢江三峽第一鎮”之美譽。
秦巴勝地,漢水之濱,地處蓮花湖畔的千年古鎮,三面環水,水域寬闊,湖水清澈,森林茂密,景色宜人,有后柳半島之稱,漢江和石紫公路自北而南穿境而過,既是縣城通往南區的大門,又是熨斗燕子洞和中壩大峽谷風景區的旅游連結點,交通十分方便。
悠悠歲月賦予了后柳水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八畝田就已成為孕育一方文明的熱土。由于古時漢江纖夫每行三十余里就需歇腳,商人也就籍此進行貨物中轉,此地逐步形成古鎮,并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碼頭”。到了明清時期,湖廣填陜西,移民大量涌入古鎮,有力的推動了商貿的發展,后柳成為連接陜南、鄂西和川北的重要商埠。這一時期,古鎮盛產桐油,人們沿江砌坎,修建油坊,故又名“油坊坎”。據歷史記載,后柳古鎮始建于1939年,清朝時稱后柳溪,民國二十年稱長清鎮,1939年后才改稱后柳鎮。
站在高坡上俯視小鎮,就會被小鎮溢出的種種美麗所陶醉。舊的古董遺產在這里由破壞到保護,它們和新的時代建筑一道協調共同向前。
看小鎮的臨江處,是小鎮古建筑的集中區。最東角處,有幾間土墻青瓦民居,土舊的程度少說也有百年之久了。其間有一棵大樹從房屋中間昂然而起,直出屋頂,傘蓋全房,被人稱為“屋包樹”。屋包樹的旁邊便是一條曲折石階小徑,彎彎折折向上,形成一條小街。小街旁邊,有一火神廟,至今保存。還有一家王氏,上個世紀家中出了一名抗日名將王范堂,在臺兒莊戰役中以敢死隊長的身份帶領敢死隊殺入日寇群,大獲全勝,美名遠播,至今王范堂的英雄大名還留存在臺兒莊戰役紀念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