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縣麥溪小學的學生在做課間操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花朵,是這樣澆灌的
——嵐皋縣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側記
通訊員 梁 鴻 陳洪海 楊富琨
七月飛鴻傳喜報,嵐皋又有2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1名學生榮獲安康市政府勵志獎。自2012年以來,嵐皋已有5名學生考入清華和北大,3名學生榮獲市政府勵志獎。
嵐皋是怎樣澆灌這些花朵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嵐皋,近年來始終堅持科教興縣戰略,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穩步發展,才取得了今天這可喜的成績。
優化教育布局適應新形勢
嵐皋地處巴山腹地,境內山大溝深。由于城鎮化、移民搬遷等諸多因素,縣城學校人滿為患,鎮村學校生源驟減,致使學校布局、教師配置、資源供給逐漸與新形勢不相適應。推進教育改革普惠群眾,已是勢在必行。
最先破冰的,是科學實施學校布局調整。嵐皋中學整體遷建,城關中學和溢河中學合并遷建,撤并堰溪、方埡、四坪、耳扒四所學校組建城關第二小學,新建第二幼兒園,開工建設柑竹壩九年制學校。諸多撤并重組和新建,使學校布局大為改變。全縣中小學由2006年的77所調整到現在的35所,幼兒園由5所增加到24所,形成了高中進縣城,初中進中心鎮,小學幼兒園進街道社區的辦學格局。
隨著布局的調整,大學區管理制度應運而生。該縣結合山區實際,整合教育行政、教育督導、教學研究和學校資源,將地域鄰近而又不在一個鎮的學校組建成一個學區,建立大學區、督學責任區、教研協作區和行政督查區“四區合一”管理制度。設置大學區12個,由本學區條件較好的校長為學區長,落實一名行政視導員、一名責任督學、一名教研員,加強對大學區的督促指導。實施教育督導制,建立督學工作和督學責任區制度,每年對學校開展督導評估。
“現在曉道小學和佐龍小學定期開展教研交流活動,都是一個學區的,有些工作自己就能定下來。”曉道小學校長羅長庚介紹,學校布局調整和大學區管理制度推行后,佐龍鎮轄區的4所小學教學方面歸屬佐龍小學統一管理,不僅方便開展教研交流,而且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
一系列創新舉措,使農村學校空、城區學校擠等問題一一得到解決。“只有在撤校、并校、建校、管校上動腦筋,優化教育資源,創新教育管理,才能提升全縣教育質量。”嵐皋縣教育體育局局長王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