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輝煌的五年,這是奮進的五年。“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和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陜南循環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機遇,克難攻堅、砥礪前行,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加快后進趕超步伐,強化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安康發展處在了追趕超越的新階段,站在了共奔小康的新起點。
發展新成績: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327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預計785億元,提前一年實現翻番,年均增長1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預計達到320億元,是2010年的4.34倍,提前兩年實現翻番,年均增長22.5%,增速連續四年保持全省第二,2015年預計繼續保持全省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500億元,是“十一五”累計數的2.3倍,年均增長25.2%,興建了一大批交通、水利、電力、市政、民生、環保、產業等重大項目。2015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億元,均比2010年實現翻番,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全市小康指數預計達到75.16%,較2010年提高16.46個百分點。
發展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糧食生產實現連年豐收,特色農業加快發展,畜牧、茶葉、烤煙、魔芋等綠色特色產業在結構調整中發展壯大、效益提升,魔芋種植面積和加工產量占全國的1/7。“一縣一產業”特色顯現,寧陜、石泉、平利縣生態旅游產業,嵐皋縣生態旅游和林下種養業,紫陽、平利富硒茶飲產業,旬陽縣新型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特色彰顯,正在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產品正在向產業鏈中下游延伸,循環經濟特色產業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富硒食品產業迅猛發展,產值年均增長38%。安康高新區、恒口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和工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園區基礎條件改善、承載能力增強,安康高新區成為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區,旬陽縣域工業集中區升格省級高新區評審通過,漢濱五里工業集中區實現產值過百億元,全市縣域工業集中區標準化廠房超過百萬平方米,產業聚集效應開始顯現。現代物流加快發展,中國西北(安康)國際天貿物流城一期建成。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安康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目前全市8個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2015年接待游客預計達到2851.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4.1億元,相當于全市GDP的18.4%。生態友好型產業的貢獻度不斷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作用日趨凸顯。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0年的20.5:39.5:40調整到2015年預計的12:57:31。二產占比提升18.5個百分點,工業化率達到41%,較2010年提升14.7個百分點。
發展新保障:基礎設施突破發展
建成西康鐵路復線和十天高速、安平高速公路,陽安鐵路復線、安康富強機場、安康-旬陽-白河和平利-鎮坪二級公路、石泉-嵐皋-紫陽公路、漢江高等級航道整治項目開工建設。“十二五”期間,全市交通總投資累計完成208億元,是安康交通發展史上又一投資高峰期。實現8個縣區通高速,全市高速公路里程達到577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41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25萬公里,安康的公路建設路網密度大,高速公路通達里程多,農村公路建設更是走在了全省前列。城鄉道路、供水、環保、電網、通訊等配套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城市人均道路面積中心城市16.1平方米、縣城10平方米。實施“一江兩岸”免費WI-FI全覆蓋工程。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設施基本實現配套,電視“戶戶通”工程和“小片網”整合完成,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7%,廣播綜合覆蓋率達94%。漢陰洞河水庫開工建設,安康城區東壩防洪工程建成投用,長年水患威脅得到有效緩解。漢江綜合整治、流域治理、水保生態和瀛湖湖泊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對外開放的基礎條件極大改善,保障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發展新抓手:城鄉建設加速推進
“十二五”期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3億元,是“十一五”期間投資總額的2.6倍。以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為重點的城鄉建設扎實推進。中心城市江南城區金州路和東壩、西壩片區棚戶區改造啟動實施,高新區路網建設基本成型,江北新區發展空間大幅拓展,“一江兩岸”山水園林城市風貌開始彰顯,建成安康博物館、香溪大道、興安公園、西城閣、人行天橋、高新區三大公園等一批城建項目,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屹立在漢水之濱。中心城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5個縣創建為國家衛生縣城、3個縣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月河川道城鎮帶加快構建,設立了恒口示范區和瀛湖生態旅游區,恒口獲批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全省首批鎮級市綜合改革實驗區。9個縣城、17個縣域副中心重點鎮以及漢陰雙河口鎮、旬陽蜀河鎮和石泉城關、白河橋兒溝文化旅游街區加快建設,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個,其中3個被授予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陜南避災移民搬遷工程加速建設,一批農村新型社區規模聚集效應顯現,累計搬遷安置12.2萬戶41.5萬人,推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城鎮化率達到42.5%,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
發展新共享: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堅持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的“兩個80%”用于民生,“十二五”累計完成民生支出662億元,較“十一五”增長2.1倍。中心城區教育、衛生資源整合實質推進。改擴建市中心醫院、市中醫醫院、市人民醫院,北遷市婦幼保健、市骨科醫院,新建市精神病院、市兒童醫院、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等,全面開展分級診療工作,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實行學前一年免費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74%,文理科一、二本上線率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二,安康職業教育集團順利組建,安康學院和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成投用。科技、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市“三館”、縣“兩館”、鎮(村)文化站(室)全部免費開放。安康漢江龍舟節被評為全國十大節慶品牌。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開創全國實名制電影先河,榮獲上海國際電影節五項大獎。城鄉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積從26平方米增長到31平方米,城鎮居民住房成套率從69%提高到81%,農村居民基本實現一戶一宅。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養老、城鎮基本醫療、社會救助以及工傷、生育保險保障大幅提升,其中城鄉低保標準較2010年分別提高175元/月•人、900元/年•人。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6%和16%,高于全省2.1和1.6個百分點,收入比從3.68:1下降到3.32:1。累計脫貧人口43萬人,人民生活實現了“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
發展新紅線: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安康被國家發改委、環保部批準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為全國16個地市之一。漢江水質保護成效顯著,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漢江水質保護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等一系列制度,開展了打擊環境違法犯罪、瀛湖庫區水質保護、漢江入河排污口排查、農業面源和工業點源污染治理、違法運輸處置危險化學品及廢棄物、水污染項目建設等10大專項整治行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考核的水污染防治項目基本完成,8個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出境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實現縣城全覆蓋,沿江重點鎮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開工建設。“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油改氣”,大力實施“氣化安康”工程,中心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67.9%。五年累計造林育林超過310萬畝,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29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5%,位列陜西第一,得到“民生林業看安康”的高度評價。山水田林湖系統治理深入推進,完成漢江綠化44.61萬畝,美麗安康建設取得新進展,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發展新動能:改革開放大步邁進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創建為省級依法行政示范市,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清理45個部門審批事項496項,取消118項,下放82項,精簡率40%。鎮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權責清單制度及市縣政務服務中心“全程代理”運行機制全面推行,市政務服務中心入駐部門40個、承擔行政審批服務事項271項,審批時限壓縮30%以上,累計接待群眾10萬余人次,受理業務5.8萬件。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出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理順國資監管體制,做大做強市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財信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統籌推進城市管理、教育等社會領域改革,推動社會力量辦醫、辦學,醫改探索的“茨溝模式”、“醫聯體”、責任醫師團隊等做法得到中省肯定。金融精準扶貧、民生金融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培育示范帶等金融創新工程深入實施。特色改革先行先試,被國家發改委確定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市,被省委確定為全省深化農村改革試點市。以生態流向為核心的“飛地經濟”工作經驗在全國宣傳推廣,云南楚雄等地市前來考察“取經”。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派直管”改革全面推開。探索建立了南水北調聯席會議制、“河長”制等。院地合作、對口協作、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累計招商引資1462億元,30戶中國500強及知名企業落戶安康。非公經濟占比達到54%。發展活力和潛能不斷釋放,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加快建設。
發展新指引:思路理念更加明晰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安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安康屬于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開發,絕不是限制發展。在認真總結多年來安康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戰略,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相得益彰、相映生輝、良性互動。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關停了一批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小型礦山,嚴格控制了礦產資源的無序勘探和開發;以市場為導向,深入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集中力量打造循環經濟核心聚集區,才是循環發展的根本出路。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實踐證明,“十二五”時期是安康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最好、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是快速跟進全省發展步伐、由相對滯后走向追趕超越的五年。全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粗放式發展向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由貧窮落后向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奮進中的安康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安康大地必將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