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安康農業發展的關注與支持。今天很榮幸與大家見面,借此機會,我就“十二五”以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向大家作以簡要介紹。
“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及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持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思路,創新發展理念,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以農業園區建設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為抓手,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經濟和農村居民收入實現持續較快增長,超額完成“十二五”預期目標任務。
一、“十二五”農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實現了“三個增長”1、糧油生產實現了連增。我們始終將糧食生產作為農業部門的政治責任,按照“穩面積、攻單產、優結構、促豐收”的要求,立足抗災奪豐收,從優化種植結構、普及優良品種、推廣實用技術、搞好病蟲防治等增產技術措施入手, 加強田間管理,以高產創建為載體,加快新型糧油生產主體培育,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轉變糧油生產方式,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自然災害頻發、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全市糧油生產實現連豐。預計2015年糧食總產達87.78萬噸,油料總產達15.5萬噸,糧食總產較“十一五”末增長9.5%;油料總產較“十一五”末增長23%。
2、畜牧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穩增。按照“鞏固、提高、增效”的思路,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主導產業,以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家庭牧場建設為抓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生豬產業聯盟、良種繁育等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全市畜牧產業連續5年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總量穩中有增。生豬和山羊總量、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二位。預計2015年全市生豬、牛、山羊、家禽飼養量分別為564.15萬頭、34.11萬頭、199.19萬只和2213萬羽,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1.18%、12.17%、19.41%和20.64%;生豬、牛、山羊、家禽出欄分別可達到326.72萬頭、8.29萬頭、100.32萬只和1273.72萬羽,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20.34%、11.28%、22.18%和26.46%;肉類總產量28.72萬噸,禽蛋產量3.78萬噸,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21.49%和24.34%;畜牧業產值46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31.24%。
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增。預計2015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94.53億元,較“十一五”末凈增150.62億元,增長204.67%;預計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87元,較“十一五”末凈增4411元,增長210.9 %。
(二)實現了“三個突破”
1、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現了新突破。我們始終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和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原則,積極推廣循環發展模式和生態種養技術,通過實施一大主導產業、一套增效技術、一款優勢品牌、一種經管模式、一串生態鏈條的“五個一”提升工程,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擴規模、提質量、強產業、延鏈條、創品牌、增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總數達355個,其中已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49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數量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市各級各類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95億元,今年預計實現產值71億元。
2、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新突破。一是生豬產業成為全市第一主導產業,總量、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共建成千頭以上豬場628個,萬頭豬場69個,其中40個養殖場被命名為國家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場。培育的陽晨“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加以推廣。預計2015年底,全市生豬飼養量可達564.15萬頭,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1.18%;生豬出欄達到326.72萬頭,較“十一五”末增長20.34%。二是魔芋種植面積、產量位居全省第一。我市把魔芋產業作為全市循環農業五大支柱產業之重點,按照抓基地、建體系、創品牌、促發展的思路,以市級和縣級示范基地建設為樣板,強力推進魔芋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共建成魔芋產業重點鎮71個、重點村151個,魔芋面積達26萬畝,全市魔芋種植面積已占全國的13.1%,2015年產鮮芋30.2萬噸,魔芋面積和產量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2.17倍和1.89倍。三是茶葉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共建成茶葉標準化示范園52個,茶園面積發展到69.2萬畝,較“十一五”增長82.1%;預計2015年底全市茶葉產量2.14萬噸,較“十一五”增長2.7倍。四是蔬菜建設穩步推進。按照做精設施蔬菜、做強高山菜、做優露地菜的思路,大力推動豬—沼—菜循環發展,促進了蔬菜產業向板塊化、園區化發展。2015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11.9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蔬菜總產達150.6萬噸,較“十一五”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增長26.7%和39.1%。
3、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實現了新突破。一是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碩果累累。我市以政策扶持為引力、以教育培訓為平臺、以發展產業為紐帶、以認定管理為手段,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融合發展,提高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了294名專(兼)職、“雙師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隊伍,建立實訓基地57個,其中省級9個、市級13個、縣級35個,認定職業農民4427人,其中省級高級職業農民24人、市級中級職業農民191人、縣級初級職業農民4212人。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安康模式”獲省農業廳特等獎,被農業部以排序首位評為全國十大典型模式之一,并在全國推廣。二是農業經營組織不斷壯大。全市共培育農民合作社1190個、家庭農場28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4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4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較“十一五”增長34%。
(三)實現了“三個提升”
1、現代農業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間,我市立足優化裝備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廣實用技術等措施入手,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加快新機具推廣力度。以探索農機科技成果轉化為載體,確定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抓手,通過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的“一社一區”山區農機化發展模式并在全市推廣。2015年底,農機總動力達到181.7萬千瓦,農業機械原值15.2億元,農機經營總收入5.12億元,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47.17%、80.09%、71.24%。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10年底的6.22%增加到2015年底的21.5%。農機專業合作社由2010年的6個發展到51個,建成全程機械化示范區22處,示范面積突破20000畝。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大幅提升。我市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認證與監管并舉”,積極探索源頭追溯、標準化生產、慎用禁用高毒農藥、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的途徑和辦法。建立健全市縣農業行政執法監管及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指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審核把關和認證后監管力度,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市已獲得陜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3處、無公害產地面積153.7萬畝、無公害農產品119個,有機農產品基地15處、有機農產品1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7個。
2、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提升。“十二五”期間,我們堅持用生態循環做優農業的理念,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著力推進農業循環、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是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要求,將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作為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積極抓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一縣十鎮百園”示范工程,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著力構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體系。二是堅持把富硒產業打造成全市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深度合作,共建“安康市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以及“中國(安康)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借助農科院科研力量成立了富硒豬肉、富硒茶飲、富硒魔芋等9個研發課題組,制定富硒技術規程8項,制定和完善富硒標準16項,開發富硒茶、“康硒谷”富硒豬肉、富硒糧油、富硒魔芋、富硒果品、富硒礦泉水等富硒產品70多個品系,共研發富硒產品82個。“紫陽富硒茶”進入“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名單,并被命名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平利絞股藍、嵐皋魔芋、鎮坪臘肉、白河木瓜、寧陜食用菌、鎮坪黃連等一批富硒產品生產基地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登記保護。三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不斷夯實。全市建成市縣農業信息網站11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站2479個,實現了全市所有行政村農村信息服務全覆蓋。鍛造出了“以縣鎮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站”為支撐,以“農業信息網”為載體,以“農業110”服務為標志,以農業信息綜合應用為目的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白河模式”在全省推廣。四是農村用能結構日益合理。全市建成農村戶用沼氣128473口、養殖小區沼氣工程402處、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26處,年產沼氣1869萬立方米,年處理糞污約135萬噸。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2400戶、節柴灶23153臺、太陽灶2450戶。全市農村用能結構逐步改善,太陽能、液化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逐年上升,薪柴、煤炭等傳統能源使用量逐步下降,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3、農業農村改革工作穩步提升。一是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我們堅持轉變發展方式,以市場化經營、工業化組織的理念,按照“園區化布局、集約化生產”思路,制定了農業園區、山林經濟等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積極推行園區承載、龍頭帶動、大戶支撐,以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規;l展。探索出“土地流轉建園區、移民搬遷進社區、農民就地當工人”發展模式在全省交流推廣。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27.8萬畝,占全市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6%。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承包經營權逐漸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集聚,形成了一批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集約化發展。二是全市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順利進行。全市15908個村民小組,66.4萬戶,全面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截止2015年12月,全市完成實測的承包土地面積489.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9.2%。全市確權登記工作的有力開展,使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得到長期穩定,既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為土地流轉打下了牢固基礎。
“十二五”時期,經過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的努力,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優勢特色產業效益日漸凸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成為共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模式日趨成熟,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漸增強,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回顧總結“十二五”工作,主要經驗和啟示是:
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按照“四化”同步推進的要求來謀劃部署農業工作,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科技創新、改革驅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才能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必須堅持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實情,因地制宜、立體布局,圍繞“生豬、魔芋、茶葉等主導產業,以園區承載,要素集聚、功能融合、產業聯動為重點,構建主導產業明晰、資源循環利用、污染防治有效、環境持續改善、產品優質健康的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體系,用環境倒逼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三是必須堅持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突出“生態、富硒”特色,打造“中國硒谷、生態安康”的地域品牌,把安康生態富硒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做大做強生態富硒產業,實現特色生態富硒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四是必須堅持改革驅動引領發展,積極探索“在產業發展中培育經營主體、在經營主體培育中發展壯大產業”的發展路徑,通過土地流轉等農村改革政策,形成以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為依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產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之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五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創新的理念,積極探索建立為農服務長效機制和路徑。以“實干興農”為主題,以“轉作風重實干”、“畜牧人員進百場”、“農技人員進百園”等活動為抓手,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業干部深入現代園區、企業、養殖場著力解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技術“瓶頸”。建立一支“勤樸、和諧、擔當、奉獻”的農業干部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