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千里的“常安”情
——安康市推進蘇陜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綜述
通訊員 姜波 周瑩瑩
1月23日,安康市第一只毛絨玩具在紫陽蒿坪新社區工廠誕生后,來自北京、江蘇、河北、廣東、山東、河南等地的40家毛絨玩具廠家相繼落戶安康,目前全市開辦新社區工廠25個、吸納就業736人。由于安康承接毛絨玩具產業轉移,來自于常州市對口幫扶工作組積極牽線搭橋,業已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成功范例。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安康位于秦嶺腹地,雖遠隔千里,卻洽若比鄰!去年以來,54個結對幫扶協作協議實現市、縣、鎮、園區、村全覆蓋,總投資18.1億元的21個產業項目激活發展新動能,1420萬蘇陜協作資金撬動10倍金融信貸資金投向扶貧領域……常州、安康經濟合作促發展的點點滴滴,扶貧協作抓建設的分分秒秒,定格在秦巴大地的每個瞬間。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在助力脫貧攻堅、加快追趕超越的進程中顯的格外生動。
搶抓機遇,交流協作“持續發力”
安康山大溝深、土地條件差、地質災害多,目前16.5萬戶45.4萬人沒有擺脫貧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市搶抓機遇,深入推進與常州的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
去年10月,江蘇、陜西簽署《進一步加強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戰略協議》,安康市10個縣區和常州6個市區,以及兩市農業、教育、衛計、人社、科技、工信等多個部門都簽訂了合作協議,率先在全省實現蘇陜交流縣級協議全覆蓋,使兩市交流更加緊密,協作更加有序。
隨著兩市黨政高層互訪的逐步深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的帷幕被拉開,全市各部門紛紛主動對接,為協作交流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市委組織部積極為常州掛職干部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市教育局與常州市教育局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市人社局與常州市聯合建立勞務協作信息平臺,幫助有務工需求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業。市農業局引進常州土壤硒強化等技術,促進國硒研究會在安康建設科研基地。市衛計系統深度推進兩地醫療對口協作工作。常州在醫療管理、人才培養、專科共建等方面,為安康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兩地其它相關部門也都主動銜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對接交流活動。
以市級、縣區、鄉鎮、工業園區、村級等五級為主體,發改、人社、農業、衛計、教育等五個行業為重點,安康市在全省率先構建了條塊結合、層級覆蓋“雙五”立體幫扶體系,兩地發改部門密切協作,共同推進兩市“區中園”合作共建和常安協作(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工作,兩市發改委與常州買東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簽訂了《常安協作(網)電子商務平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常州市鐘樓區也與我市鎮坪縣達成“區中園”合作共建協議,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的進程。
交流的步伐越走越實,協作的聲音越來越響。兩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先后進行了197批1487人次交流學習。常州先后2批次選派23名優秀干部來我市掛職,在項目資金引進、人才互動交流、招商引資引智、兩地溝通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項目落地,發展彰顯“安康速度”
3月31日至4月2日,香港長江實業集團、常州方圓制藥公司深入安康考察中藥配方顆粒項目和飛渡峽康養小鎮建設項目,這次交流攜手推動中藥顆粒和中藥康養項目做大做強,共同打造陜西省中藥康養旅游示范區。這是自去年常州方圓藥業在鎮坪飛地經濟園區建設總投資10億元、年產15億袋中藥顆粒項目后又一次深度協作。
為促進更多的常州乃至江蘇企業落戶,安康相繼出臺《安康市全面加強招商引資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安康市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舉全市之力為企業提供安全穩定的投資軟環境,鼓勵常州乃至江蘇省各方面力量來安投資興業、參與產業扶貧。通過積極對接引進,江蘇亞邦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常州天如電動車制造有限公司年產10萬臺電子玩具項目、江蘇三毛教儀成套設備有限公司教體裝備產業園項目、江蘇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富硒生物有機肥項目等一批產業項目紛紛在安康落地建設。
招一個企業遠不如落地一個產業。3月23日,安康市在河北雄安新區舉行 “安康市承接毛絨玩具產業轉移合作發展懇談會”,100家企業參會洽談。江蘇、河北、廣東、山東、河南等70余家企業來安康考察,35家企業與8個縣區簽訂招商引資協議,16家企業在安康工商注冊、證照辦理和廠房選址。毛絨玩具落戶安康,是沿海產業轉移需求與社區工廠模式的完美鏈接,是解決安康近100萬集中安置(移民搬遷)群眾無業可就、長久脫貧的治本之策。真正實現一人社區就業,全家穩定脫貧。
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只有落地好的產業和項目,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交流、助醫助學、社會幫扶為重點,結合幫扶工作實際,安康市發改委制定了《安康市蘇陜扶貧協作規劃(2016-2020)》,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扶貧協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組織編制了四大類226個項目,總投資約98.7億元。
從安康市發改委統計數據獲悉:去年以來,全市總投資26.2億元,篩選安排的蘇陜扶貧協作74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項目建設期和建成后預計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9萬人。
創新管理,發揮資金“乘數效應”
“現在政策確實好,每年可以拿到最少800元分紅,脫貧更有信心了。” 這是去年12月底,漢陰縣平梁鎮太行村貧困戶張文有拿到入股到村牡丹合作社分紅時的激動話語。
漢陰縣是蘇陜扶貧協作資金與農村“三變改革”對接試點縣。按照“項目選擇精準、管理精細、績效精確”的原則,對每個產業項目實行精準管理,拿出蘇陜扶貧協作資金的10%,總計120萬元,注入到5個村的村級合作社,配股給貧困戶入股實體經濟組織,增加貧困戶的收益。
據安康發改委對外協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全市在漢濱、漢陰、平利等縣區積極探索,將蘇陜扶貧協作資金與農村“三變改革”全面對接,注入產業引導資金、補貼貧困戶入股資本金、償還貸款貼息等多種創新模式,讓扶貧資金與當地產業發展以及貧困戶的利益更好聯結。
同時,安康市積極探索,在全省率先試點創新蘇陜扶貧協作資金使用方式,實行蘇陜扶貧協作資金與政、銀、保、企四方聯動。按照不超過協作資金總數量10%的要求,將1420萬元扶貧協作資金注入市財信融資擔保公司,建立扶貧協作融資擔保基金,將撬動10倍的金融信貸資金投向全市扶貧協作領域。全市14戶企業8400萬元通過擔保評審,7戶企業獲得4900萬元貸款支持,帶動貧困人口1747戶5636人。
用好每筆幫扶資金,讓扶貧項目助力發展、惠及于民。安康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對口協作領導小組,完善對口協作的活動組織、溝通聯絡、項目管理、信息交流、督查通報等日常工作制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互訪工作機制和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制度,定期將項目進展、對口協作開展情況進行整理、通報。據悉,去年1.42億蘇陜協作資金已下撥到各項目單位,漢濱、紫陽、嵐皋、白河4個深度貧困縣資金比例達到60%,用于貧困縣、貧困村的比例更是超過80%。
全民參與,共同講好“常安故事”
4月11日,在江蘇南京舉辦的安康富硒魔芋富硒茶招商推介會上,安康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江蘇等地的7家企業簽定了合作協議,簽約金額4億元。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訂單農業合作、零售戰略輔助”等方式,安康富硒茶、魔芋、大米、黑豬肉等特色農產品紛紛流向常州市民的餐桌。
蘇陜扶貧協作每天都有新的故事發生。“訂單進山、產品出山”,助力脫貧,讓貧困戶直接受益。常州“淘常州”“鄰妹妹”等品牌電商,通過網絡扶貧訂單,將安康富硒土豆、高山蜂蜜等特產開展直銷活動,讓安康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常州、走向“長三角”。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運行模式,“常安實踐”匯聚起社會參與扶貧的巨大力量。常州民建會員企業大葉江蘇與安康巴山雪飲食有限公司簽訂富硒礦泉水項目合作協議,把旬陽富硒水引進常州,成立了“思源•創業”幫扶基金,為旬陽縣貧困戶、返鄉人員和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共青團鐘樓區委聯合共青團鎮坪縣委發起 “青系鎮坪•雛鷹伴翔”助學活動,組織常州愛心人士與鎮坪縣111名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分三年向其資助助學金59.6萬元;溧陽市婦聯組織當地知名女企業家赴我市漢陰、白河兩縣考察婦女創業就業情況,尋求農副產品合作發展機遇,捐贈“春蕾”助學金。去年以來,常州各對口市區及社會各界共向安康捐資捐物1455萬元。
同時常州赴安康對口協作縣區舉辦招聘會26場,組織210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23072個, 安康765人到常州就業。常州還為安康殘疾人士組織專場勞務招聘會,首批50名殘疾人士赴常州企業就業,此舉受到了江蘇、陜西兩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為推進特殊群體轉移就業開辟了綠色通道。
“常安故事”每天都在被刷新,常州、安康兩地人民攜手并肩,朝著幸福美好生活不斷前行的畫面越來越清晰。22年間,蜿蜒流淌的長江,串起了常州、安康兩地人民友誼的紐帶,時空距離難以阻隔兩地交融共進,協作交流必將續寫東西部合作的“常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