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群眾自發為張明俊送行
新時期村黨支部書記的榜樣
——漢濱區瀛湖鎮天柱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明俊追記
通訊員 付波 羅峰 汪金波
青山痛泣,江河悲鳴。2015年6月25日11時,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離世。
“太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來自瀛湖周邊十里八村的村民們抹著淚一個勁地說,“張書記是為了我們大家累倒的,他今年才50歲啊!”
6月27日上午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鎮村干部來了,市區干部趕來了,遠在西安、浙江等地的外出鄉親們也千里迢迢地趕來了,當地和鄰村的3000多名群眾更不用說,早早地自發趕到安康殯儀館為他送最后一程。不能現場送別的網友則在貼吧、網站、論壇、微信、微博上自發留言,悼念這位黨的好兒女、群眾的好干部。
一名最基層的農村黨員干部的辭世,為什么能牽動如此多群眾的心?
為此,筆者專門走進瀛湖鎮天柱山村,傾聽該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明俊殫精竭慮為人民的感人故事,體悟他忠實踐行對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天柱山村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他的深情
修路、拉電、引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他要讓群眾居住環境好起來
天柱山村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區瀛湖之畔,這里風光旖旎,魚肥水美。然而,昔日的天柱山村民卻是“守著金碗沒飯吃、住在湖畔缺水喝、眼看電站沒電用”。曾幾何時,外地游客到此觀光,常發出“一湖水美,兩岸山窮”的感嘆。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高中畢業返鄉務農的張明俊依靠黨的好政策和個人的勤勞與智慧,從最早經營的一家商鋪,到后來有了自己的小公司,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1989年群眾推舉他為天柱山村一組組長,然而看到村民吃水還靠挑、運貨還靠扛、吃飯仍然靠天,電燈常閃滅,一種想改變這種狀況的思緒在張明俊的腦海中翻騰。
他開始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鄉親服務,群眾的用電不行,他盡力幫助改拉入戶電,用不起電的他替群眾繳費。
進入新世紀的天柱山村仍舊貧窮,矛盾眾多,急需一位脫貧致富的領路人。經過村民們“兩推一選”,2002年,37歲的張明俊被群眾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千萬別犯傻,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去當那出力不討好的村支書干啥?”
“大家信得過我,才推選我挑這副擔子,我既然答應了,就一定要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這才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張明俊用了整整半個多月時間進組入戶了解實情,看到一間間破舊的房屋,一個個閑散的村民,他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兒。當他來到在當地人稱為“柳樹塘”的5組時,一個村民說:“我們這個組沒啥變化,不信你看,大部分農戶連六七十年代的拴牛樁都還在。”
村民的話深深刺痛了張明俊的心,誓死挖窮根的信念在他的內心越發堅定。
要想富,先修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領群眾修路。通過學政策,利用多年結交的朋友關系,總算爭取到了一個通村公路建設項目。村里沒資金,咋辦?他承諾:每修一公里公路我個人補助1000元,他率先墊錢購買爆破器材和磚沙水泥,拉回來發到各組,一下子就打消了群眾疑慮,家家戶戶齊上陣,男女老少齊動手,他組織群眾累計投勞2萬多個,籌資2100萬元,修通硬化通村、到組、入戶公路14條41公里,修建人行聯戶路6條5 公里,如今這個村98%的農戶家門口通了水泥路。
長期以來,天柱山村的群眾瞅著瀛湖水緩緩流淌,卻是“水在山下走,人在山上愁”;看著安康水電站輸電網四通八達,村民用電卻很難。為了解決吃水難,張明俊又在全村群眾大會上鄭重承諾:打1口水窖村里補助200元,他以村上獎勵名義,個人為每口水窖墊資100元,大大激發群眾積極性。他積極爭取上級扶持110萬元,組織動員村民投勞1萬多個,修建集中供水工程8處,鋪設引水管道31公里,引水渠道6公里,建水塔、蓄水池4個,修建蓄水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290口,85%的村民喝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一舉結束了吃“天花水”、喝“蛤蟆尿”和用水靠肩挑背扛的歷史。
為了解決村民用電難,他組織動員村民投勞2000多個,栽電桿、拉電線,爭取電力部門農網改造項目15公里,有效解決了全村100%農戶的用電。為了豐富群眾的生活,他上下奔走,爭取支持,讓家家看上了衛星電視,40%的農戶實現了寬帶上網。入學率、通電率、電視電話入戶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臺率達100%,農電網改造、人畜飲水等基礎建設工作位列全鎮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