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成了張明俊的辦公室
在村“兩委”班子成員眼中,張明俊有眼光、尚實干,他全力抓發展,攏了全村人的心。
天柱山村方圓18.6平方公里,660多戶、3100多人散居在5面坡、13條溝、15道梁上,群眾埋怨“守著青山沒飯吃,望著瀛湖沒水喝,靠著電站沒電用,省道過境出行難。”面對群眾強烈的發展企盼,張明俊在摸清村情、了解民愿的基礎上,親手制定了發展生態農業、個私經濟、旅游服務、勞務輸出“四大產業”,狠抓建路、建園、建家、亮燈、清潔、娛樂、平安“七大工程” 的工作規劃,矢志拔窮根、富百姓。
張明俊決定首先啃下引水、修路、拉電“三塊硬骨頭”。為解決吃水難,他爭取上級扶持110萬元,動員村民投勞1萬多個,還自掏腰包設置獎勵,修建集中供水工程8處、蓄水窖290口, 85%的村民喝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為解決用電難,他組織村民栽電桿、拉電線,爭取電力部門農網改造項目15公里,家家戶戶用上電、看上衛星電視,40%的農戶實現了寬帶上網。為了解決出行難,他率先墊錢購買爆破器材和磚沙水泥,組織群眾籌資2100萬元,投勞2萬多個,修通并硬化通村、到組、入戶公路14條41公里和連戶路6條5 公里,貫通到每家每戶,天柱山村的基礎環境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明俊敏銳地意識到,國家退耕還林、安康“瀛湖綠化”是天柱山村百年難遇的發展機會。他積極招商引資,推行“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采取“村民土地入股、用工村民為主”的辦法流轉治理荒山荒地3500畝,主導建成5500畝核桃園、1000畝板栗和枇杷園等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引資建成農副產品精細加工廠,成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注冊“天柱山蓮菜”品牌,發展優質蓮菜100多畝。過去的荒山野嶺,如今瓜果飄香,老百姓的收入逐年穩步增加。
為進一步發揮天柱山村背靠千年古剎白云寺、環抱西北第一大人工湖、緊鄰安康中心城區的旅游區位優勢,張明俊推動實施了“游白云古寺、享農家風情、觀瀛湖美景、品美味齋宴”的旅游戰略,動員群眾興辦農家樂、超市66家,集中開展環境整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賞景休閑,有力拓寬了老百姓掙錢的門路。
張明俊懷揣更大的夢想。2013年他親手修訂《天柱山村2013—2017新農村發展規劃》,重新設定了“四大產業”發展目標,系統描繪了“七大工程”建設藍圖,提出了“讓全村百姓在花果山中幸福生活”的遠景規劃。幾年來,他把實現這個藍圖作為自己的堅定追求,直到病重住院期間,還通過電話與班子成員商量計劃落實打算。在病情轉危已不能正常說話的情況下,他通過手機短信安排村上小學建設、斷板路恢復等工作任務。彌留之際,他反復給妻子念叨“要是能再活個三五年,一定要讓天柱山大變樣” ……
在張明俊的帶領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1084元增加到2014年的10937元,足足增長了10倍;村全年總收入也增長到4196萬元,翻了近8番。村里建起3個居民安置點,450戶村民蓋起了樓房,建成文化娛樂廣場3處,還成立了民俗文藝宣傳隊、舞蹈隊、籃球隊。天柱山村先后被評為全省“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好類村、陜西省平安家庭創建活動示范村、陜西省水庫移民示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在黨員眼里,張明俊牢記黨的宗旨,注重示范,更善于鍛造精誠團結的戰斗集體。張明俊帶領支部一班人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定期組織班子成員和全體黨員開展學習、研究發展,堅持黨務、村務公開,大事小事商量,他的民主作風受到了群眾的肯定與稱贊。
他經常說 “干部不會富,當不了好干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干部”, “要想經濟富,先得腦袋富”。他堅持每天擠出時間讀書看報,隨時隨地學習政策和理論,認真研讀了《走在前列、干到實處》、《如何當好農村黨支部書記》、《打造優秀的團隊》等書籍。13年里,他累計做讀書筆記近10萬字,總結心得箴言100余條。
在張明俊看來,農村要發展,黨員必須舉好旗。他積極培養優秀分子入黨,13年共發展26名黨員,為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壯大了支部力量,改善了黨員隊伍結構。他堅持認為,對黨員嚴是愛、寬是害,要求黨支部成員帶頭認真落實黨員承諾制、聯系服務群眾制;要求黨支部嚴肅黨的組織生活,定期開展民主評議黨員。他擔任村支部書記期間,先后勸退不合格黨員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