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淵 李俊 通訊員 張振業
“安康生態環境非常優美。安康經驗、安康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會借助我們的平臺,把這些介紹給國際受眾。”6月21日至22日由中宣部組織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我市,采訪結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采訪部記者楊景皓感慨道。
兩天來,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雜志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20多家中省媒體50多名記者組成的采訪團,先后走進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安康市水電廠、瀛湖生態旅游區、漢陰縣鳳堰古梯田,深入采訪我市在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經驗探索和豐碩成果,實地感受安康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的火熱實踐和光明前景。
牢記“國之大者”,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安康承擔著南水北調63.18%的供水量,境內水環境保護成效關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安全大局。為提升水污染應急處置能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環境應急處置中心指揮平臺。
在指揮平臺的大屏前,采訪團成員們緊緊圍坐在一起,認真聽取工作人員介紹,詳細了解安康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打造漢江流域環境監控保護的智慧中樞,同步破除水利、氣象等信息數據通聯壁壘,實現“一屏管全域”的水質保護大網格。
“目前,平臺共接入420個視頻監控點位和128個在線監測點位,可對漢江水質和重點排污企業實行全天候視頻監控和在線數據監管,并與中、省、市、縣環境應急指揮實現互聯互通,全力打造安康‘環保110’保障漢江出陜斷面水質始終安全達標。平臺運行以來,已轉辦在線監測超標異常數據840起,受理信訪投訴16398件,化解環境輿情873件,成功處置漢江水質污染突發環境事件22起。”聽著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副主任何勇的介紹,記者們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
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藍天白云,水清岸綠。夏日的瀛湖游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在瀛湖生態旅游區,采訪團一行登臨安康水電站大壩,深入探詢我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變遷;乘坐旅游觀光船,觀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島嶼棋布,沉浸式體驗瀛湖水韻之美,感受安康上下呵護青山綠水用心之切;步入耕讀民宿,傾聽島上居民為保護漢江水質親手拆除養殖網箱,二次創業繼續走好致富路的故事。
數據統計,10年間,庫區共拆解網箱31533口,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助力400余戶漁民上岸發展生態產業。“老百姓棄漁上岸后,種枇杷,種楊梅,利用閑置房屋改建民宿,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瀛湖生態旅游區黨工委書記張峰說,安康人對水的愛護深深刻寫在基因里,周邊村莊的群眾每到汛期還會自發打撈水面漂浮物。
如今,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瀛湖水環境持續向好,并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然而,這只是安康治水護水的一個縮影。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已經成為每一個安康人的共識。
求是雜志社綜合編輯部組長盛瑋,在了解我市在水生態保護領域的巨大投入后激動地表示:“親眼看到安康在綠色高質量發展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取得如此明顯的成效,特別是漢江和瀛湖的生態環境保護為‘南水北調’作出了積極貢獻。我來自北京,從我個人來講,非常感謝安康的付出。”
“在文物上種田”,古遺產煥發新光彩
夏雨初霽,云遮霧繞。一陣山風拂過,薄霧緣山而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鳳堰古梯田若隱若現。記者們紛紛被眼前盛景吸引,連連稱贊。
來到鳳堰古梯田,采訪團一行邊走邊問,從田坎小路到精品民宿,從梯田歷史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從全面保護到水利風景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全方位領略安康利用灌溉工程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做法。
近年來,漢陰縣依托古梯田資源,積極打造集鄉村旅游觀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美好家園于一體的客家梯田農業綜合旅游示范區,帶動群眾就業增收。2023年,景區年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年收入10億元。
看著順山勢層疊連綿的梯田,新華網記者唐斕興奮地說:“我第一次來到安康,第一次看到梯田。這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在文物上種田’。因為梯田都是文物遺產,依靠文物來讓村民們致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
整個調研行程,采訪團成員深入踐行“四力”,認真傾聽、踏實采訪,在田間地頭、山河湖泊、百姓身邊獲取了大量沾泥土、帶露珠的新聞素材。大家用生動的筆觸、雋永的畫面、鮮活的鏡頭,傾情向外界展示安康用心用情用力呵護水生態,向“新”逐“綠”,全面提升高質量發展“含綠量”“含金量”,全力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生動實踐。
行程接近尾聲,50多名記者們依依不舍和安康道別,他們紛紛表示,縱然采訪結束了,宣傳還將繼續,他們會持續關注安康,把安康故事講給全國人民聽,講給全世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