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實習生 黃蓉
“糧堆高度4.47米,把扦桿拿過來。”陳家巍一邊交代一邊順著梯子下到糧倉。
同事黨韶花從梯口取來4根一米多長的扦桿,陳家巍一節套一節插進糧堆,每向下插一次,陳家巍都要使足力氣。整個1號廒間存儲了2000噸小麥,一層一層疊碼得整整齊齊。糧倉里始終保持著穩定的溫度,空氣也從兩側的窗戶透進來。
陳家巍分別從糧堆分4層抽取了4次,倒進桶里,他和同事又順著糧堆頂上鋪設的踏糧板仔細檢查了糧庫四周的墻邊,做完這些,他們一起把小麥抽樣樣品拿到庫區質檢室進行質量檢測。
實驗質檢員利用糧食扦樣器、取樣容器、分樣器、容重器、鏡紅外谷物分析儀、面筋儀、電動選篩、真菌毒素檢測儀器等一系列設備對扦取的樣品進行了質量和儲存品質檢驗,針對小麥水分、容重、不完善粒、雜質、真菌毒素等項目進行常規檢查。
質檢員利用儀器進行檢驗
這一項工作,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以保證糧食含水量在安全水分以下,嚴格控制糧食的含雜量,守住儲備糧安全底線。
初冬時節,走進五里鎮工業園富硒食品集中區漢濱區儲備公司,隨著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漢濱區儲備糧有限公司負責人付治國正組織工人們加班加點進行著新一期的小麥抽檢工作,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進入園區,映入眼簾的是幾個巨大的儲備糧糧倉,在庫房內的機械器材室,可以看見儲備糧入倉的全過程,運糧汽車進入廠區后,相關質檢人員對運輸入庫的儲備糧進行取樣檢化驗,檢驗通過后再經過卸車、移動式清理篩、移動式堆糧機等流程,儲備糧得以順利裝入糧倉,完成一期倉儲。
“從進糧車入庫到稱重安全監測的全過程,我們都有全省聯網系統進行智能監測,保障糧食存儲的精準精確,以及保障突發狀況下足夠的成品糧供應。”付治國介紹道,從去年7月份漢濱區儲備庫建成以來,這個占地面積約22畝,一期設計庫容量9850噸的糧食儲備基地,就擔當起了保障漢濱區人民糧食安全的重要角色。通過與全區17個代儲點合作,以保管費、輪換費等財政撥款補充維穩,充分保障糧食可以做到“突發狀況下安全維序全區人民20天糧,30天油”的基本要求。
樣品被裝進桶里
“每一粒糧食都是有生命的,儲存一定時間,品質自然會下降。到期后要定期對存儲的糧食進行輪換,同時購入符合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進行儲備,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的模式,保證儲備糧食常儲常新。”付治國說,稻谷、玉米每2至3年就要輪換一次,小麥每3至5年就要輪換一次。
信息化縮減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在庫糧食的管理和糧情檢測更有保障。“每個糧倉有144個糧情監測點,可以即時顯示當前糧溫等信息。”陳家巍說,糧情會實時出現在監控室的電腦上,方便監控及時杜絕隱患。對安防監控、智能通風等系統進行智能化遠程統一管理,打通了不同崗位管理人員的業務數據傳輸通道,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信息化程度越高,政府調控就越精準,儲備管理就越精細,公共服務就越高效,糧食和物資儲備防風險、保民生、穩市場作用發揮就越明顯。目前,漢濱區儲備糧有限公司已實現糧油質檢、出入庫流程、綠色儲糧全面信息化,糧食最大入庫量從實行信息化之前的2000噸提升至目前的5000噸原糧和3550噸成品糧,為全區糧油儲備提供了切實保障。
每月工作人員都會隨機抽檢
此外,在完善“每周工人巡查,每月質檢室檢測,每半年省級送檢”安全保障儲備糧的實時質量的同時,漢濱區儲備糧公司的糧食日常存儲比起以往它也有了更多“新嘗試”,運用了更多“新技術”,其糧油儲備庫監管信息化得到多方面運用。
糧倉外,工人們展示了智能自動化對園區內的中樞整體控制。一個小小的智能中樞取代了繁雜的工人操作,簡單而又便捷地控制了倉庫內通風口、濕度控制管理。操作人員說:“現在只需要一個按鍵,就能夠輕松完成日常對倉內情況的全局把控。”
智能中樞取代了繁雜的人工操作
“現在倉儲安全水平大大提升,比起以往,更多智能化、綠色化的管理方式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維護之中,密閉、通風、自動化中控等技術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在儲備糧管理。”付治國說,園區設計在每棟平房倉倉內地面上均設置有地上籠通風系統,采用倒“U”型風道,采用移動式離心風機,有效加快倉內糧堆上部空氣與外界空氣的對流交換,達到糧面及糧層通風降溫的目的。運用殺蟲劑環流熏蒸儲糧,達到病蟲害的目的,從而有效保證儲糧安全。
這一項項的技術措施,都使得儲備糧建設更加安心、放心。
“近年來,區發改局積極針對儲備糧安全儲存管理進行科學化、科技化、信息化轉化,保障全區糧食安全,區儲備糧公司嚴格按照區級儲備糧工作相關規定和輪換計劃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嚴把入庫糧食數量關和質量關,把漢濱區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漢濱區發改局局長洪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