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時節,記者來到陜西省旬陽市甘溪鎮,只見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山林間春風拂過,枝頭嫩綠的芽苞悄然探出,一派生意盎然。鄰近幾個鄉鎮,同樣是隨處可見的碧水、青山和田園美景,一幅幅和美鄉村畫卷,讓人流連忘返。
“近幾年,我們堅持以規劃引領,全域統籌、整體推進,夯實‘規劃一班人、村莊一張圖、戶上一張表’的‘三個一’工作機制,全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風生水起,成效顯著。”旬陽市委書記陳紅星告訴記者。
“神采”與“風采”
記者走進旬陽市白柳鎮老龍溝村,只見不少村民正圍在王興富家的亭子里酣戰“楚河漢界”。誰能想到,這亭子所在之地原本竟是王興富家的旱廁。自村里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后,原本的旱廁經過改造,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娛樂的“寶地”。
為改善人居環境,2022年以來,旬陽市各村鎮開啟美麗庭院創建工作,讓村民就地取材,利用閑置農具、廢棄磚瓦,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菜園、小花園。黨員干部逐戶登門,勸導村民打掃干凈庭院、拆除占道設施,村委會定期在微信群“曬”衛生標兵,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如今的旬陽鄉村,宛如詩人筆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環境大為改觀,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變好了,就連過去出門在外不愛回家的孩子,現在都愛回來了。”在段家河鎮李家莊村,正在打理自家小菜園、小花園的村民向選定對記者說。
鄉村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魂魄所在。近年來,旬陽市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建設和美鄉村為契機,通過召開“板凳會”、故事會、院壩會、表彰會,加強群眾性宣講教育,調動群眾自發、自覺、自主參與配合鄉村建設的意愿和熱情,不僅使群眾有了興家立業的“神采”,更使鄉村有了朝氣蓬勃的“風采”。
“我們將庭院經濟和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里子面子一起抓,把政策宣講、法律普及、技術培訓、學習觀摩移到村民的庭院進行,累計開展各類主題宣講、培訓、服務1000余次,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發展經濟和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旬陽市市長羅本軍說。
“風景”變“錢景”
在懸崖峭壁上建懸空茶室、把露天茅廁改成小酒館、將牛棚改造成農家樂……原來,破舊的老房子也可以變成詩意民宿。
羊山坐落于旬陽市構元鎮北部,距城區僅20多公里。這里山高林密、風光旖旎,有“旬陽屋脊”之稱。幾年前,企業家呂萬新來到構元鎮羊山村,發現這里是旬陽市自然風光最優美的地方,但開發程度卻不高。
于是,呂萬新決定在羊山養殖梅花鹿,邁出了他發展康養產業的第一步。同時,為提高村民收入,呂萬新還精心打造了“鄉村會客廳”,無償代銷村民的農副產品。目前,呂萬新的水產品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康養民宿基地已形成穩定規模和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看著村里人居環境日益改善,不少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羊山村村民李錄俠也將自家房屋進行翻新改造,辦起了集餐飲、住宿于一體的農家樂,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的愿望,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如今的羊山村,現代建筑與傳統民居錯落有致,民宿產業、庭院經濟、房車露營在這里交融共生,和美鄉村的寫意畫卷令人陶醉。
在旬陽市,像羊山村一樣既美化了生態和環境,又發展了產業和經濟的鄉村比比皆是。旬陽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各鎮村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推動“文旅+”“+文旅”融合發展,讓美麗鄉村的“顏值”,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美麗經濟的“價值”。
“存量”換“增量”
“快來快來,品嘗一下剛出鍋的豆腐腦兒。”還未進院子,一股清香撲鼻的豆腐味兒就隨風飄來。循著老人的招呼聲,只見幾名游客快步走向院中的小餐桌,迫不及待地將熱騰騰香噴噴的豆腐腦兒送入口中:“哇,味道太好了,再來一碗!”來自西安的游客張先生一邊夸贊著,一邊快步向豆腐坊走去。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近年來,旬陽市持續做足做活產業發展文章,著力引導農民盤活用好自有院落空間和資源資產,發展特色產業,以“存量”換“增量”,讓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使鄉村庭院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和發展勝勢。
豆腐坊是城關鎮晏坪村村民朱禮軍一家開的。三年前,在鄉鎮干部的建議下,年近70歲的朱禮軍和老伴兒一合計,就接過祖傳的豆腐手藝,蓋了新嶄嶄的豆腐坊,做起了時興的庭院經濟。
“考慮到我們老兩口年齡大了,人工磨豆腐太費力了,合作社就專門給我們配了磨豆機,現在干起活來輕松多了!”朱禮軍指著磨坊里“嘶嘶”旋轉的電機,樂呵呵地說。
“我們對朱禮軍家實行的是定制銷售,就是‘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晏坪村黨支部書記薛建波就記者關心的銷售問題解答道,“考慮到兩位老人年齡偏大,銷售環節就由村集體和企業代做,去年,他家僅磨豆腐一項,收入就有近一萬元。”
另外,依托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小作坊、小圈舍這種“五小庭院經濟”,春節期間,朱禮軍還接待了不少游客,賺足了“外快”。
在旬陽市熱點景區水泉坪周邊,記者看到有不少群眾在自家的小院里也辦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受政策吸引,仁河口鎮方家灣村村民李安廷和妻子許代娥從外地返鄉創業,將家里的老房子整修改造后,做起了餐飲民宿。“開業后生意一直不錯,每天都有2000多元的進賬,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李安廷高興地說。
“我們主要采取政府補貼、結對包抓、分類培育等方式,讓鄉村庭院經濟主動融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鏈條,培育成就了一大批具有旬陽特色、小而精、專而特的庭院經濟群體,受到村民和游客的歡迎。”旬陽市副市長楊居僑說。
如今,旬陽市已有4萬多戶農家發展庭院經濟,其中脫貧戶與監測對象有0.8萬余戶,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光明日報》( 2025年02月2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