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遷偉 通訊員 王正榮
“安康市中心城區優良天數達357天,較去年增加18天,超出省考市任務13天,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9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及綜合指數在全省排名第一;安康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為2.9445,連續3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一組組數據,有力見證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4年,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明確提出安康生態環境質量要在全省“爭第一、當冠軍”,并啟動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提標升級工作。市委主要領導定期安排部署相關工作,市政府主要領導采用“集中調度+一線調研”的方式,將問題解決在一線、工作推進到基層。期間,累計召開調度會46次,整改問題573個,有力推動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我市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與“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出臺了《低碳發展規劃(2024—2030年)》《低碳近零碳試點建設方案(2023—2025年)》。在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中,安康市成為全省唯一獲得優良等次的城市。
陜西省啟動省級低碳近零碳試點示范建設后,我市以此為契機,著力構建以富硒產業、旅游康養、新型材料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組織安康高新區、石泉縣、旬陽高新區三個試點縣(園區)緊扣創建目標,圍繞機制建設、能源調整、設施提升、產業轉型等領域,謀劃儲備低碳近零碳試點建設重大項目63個,總投資約118.57億元。目前,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25.25%,圓滿完成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各項指標任務,在全省乃至全國碳減排工作中處于前列位置。
在減污降碳的同時,全力打響“生態宜居·幸福安康”生態旅游品牌。寧陜縣“生態賦能鄉村振興”案例入選全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嵐皋縣、石泉縣、鎮坪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平利縣、鎮坪縣、嵐皋縣、石泉縣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同時,積極推進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工作。白河縣已完成8處硫鐵礦治理,封堵礦硐208個,“磺水”里程由56公里縮短至19公里。蒿坪河流域完成堰溝河、陳家溝兩地8處15.1萬方廢渣堆綜合治理,封堵礦硐57個。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工作構建起新發展格局,讓綠色成為安康發展的鮮明底色。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努力讓天藍、地綠、水清、土凈成為發展新畫卷。
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市委、市政府依據本市氣象條件、污染源等特點,在不同時段確定不同重點:1—3月以顆粒物PM2.5和PM10污染防治為重點,4—9月以PM2.5和臭氧協同管控為重點,10—12月以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為重點。同時,堅持污染防治攻堅提標升級雙周調度、通報曝光、追責問責、宣傳引導、督辦整改等五項機制閉環管理。2024年,安康市中心城區優良天數達357天,同比增加18天,超出省考市任務13天,比第二名多出10天;PM10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PM2.5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安康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97,同比下降6.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綜合指數均排名全省第一。優良天數、綜合指數、五項參數(PM10、PM2.5、NO2、SO2、CO)均達到新空氣質量標準頒布以來最優成績,其中優良天數和NO2更是創下陜西省各地市歷史最優成績。安康市已連續五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
碧水保衛戰捷報頻傳。制定出臺《安康市“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要點》《安康市水生態環境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全面落實各級各方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此外,主動加強區域合作,與上游漢中市、下游十堰市分別簽訂《跨區域協調聯動協議》《水質互保共治合作協議》,與萬源市、竹溪縣、巫溪縣、城口縣、鄖西縣等分別建立跨區域水環境保護協作機制,還與西安市就協同保護“引漢濟渭”庫區水源地達成合作意向。通過與毗鄰市(縣)開展聯合監測、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實現跨區域精準保護與風險預防,初步構建起漢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聯動保護機制。2024年,安康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2.9445,排名全省第一。全市42個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21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地表水優良率保持100%。
凈土保衛戰成果豐碩。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完成18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石泉縣入選陜西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縣推進”試點縣。安康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經驗在陜西省鞏固提升農村環境整治成效暨“鄉村更美麗”攻堅行動工作簡報中向全省推廣。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生態振興邁出堅實步伐。江南再生水廠榮獲全國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秦巴生態館入選陜西省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陜西巴山站(森林)”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憑借優異的自然稟賦,我市一系列生態品牌全面打響。依托這些生態品牌,走上生態興村之路,完成40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