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清晨的薄霧漫過漢江,漢濱區老城街道小北街的青磚黛瓦在霧色中被浸染成一幅古舊的水墨畫。已過花甲之年的居民馬金強每天早上都會來這里晨練,小北門的城墻上,他的身影來來去去,川流不息的江水記錄著他的青春與回憶。
顧氏民居
“我在小北街生活了幾十年了,當年這條街是安康最繁華熱鬧的地方,因為挨著渡口,小北門的渡船、貨船從早到晚都不停歇,從湖北來的船商拉著當時最時興的貨物到這里交易,走的時候又裝上安康本地的茶葉、生漆等物品,這里就成了貿易往來的集散地。不到一公里的小北街上,更是商賈云集,江西會館、湖南會館等建筑挨挨擠擠,就連旅館都有好幾家,江對面的農民坐渡船過來擺攤賣小吃,揪糍粑、鹵牛肉、炸油糕、炸油糍、黃紙包的點心應有盡有,稠酒鋪子、飯館、茶館更是不消說,那是一家挨著一家,從早上到半夜都是商販吆喝、顧客討價還價的聲音。”講述著小北街的歷史,老人眸光跳動,布滿皺紋的面容上滿是對過往歲月的追憶。
小北街本叫寶豐街,早年間,街的北盡頭被城墻擋住了去路,直到清康熙五年時,才在此段城墻間開了一處城門,并命名曰“臨川門”,后亦俗稱為小北門。此城門的開啟,不僅為與之相鄰的“通津門”外碼頭上的貨物中轉開辟了一條運輸通道,也使得寶豐街于交通地利方面受益匪淺。但由于此街與大北街相比較畢竟要狹窄許多,于是便與“大”相對而稱其為“小”,“小北街”也就因此而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小北街
在馬金強的手機上,至今還保留著小北門修建前的一張舊照。模糊的像素里,城門洞飛檐翹角的輪廓清晰可辨,層層石階如琴鍵依次往上延伸,仿佛隨時會奏響商船靠岸的號子。
老居民劉金榮對小北街的“黃金年代”亦是記憶猶新,順著他的敘述溯流而上,1983年的那場傾盆大雨成為時空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小北街是漢江商道的“活體博物館”。“那時候,外來客商都操著不同的口音,算盤聲和纖夫號子此起彼伏。湖北船商卸下布料藥材,本地農民挑來米糕咸菜,半夜兩點的燈籠把石板路都照得通紅。”老人瞇起眼,雙手比畫的弧度里,長達10多米的貨船載著小北街的高光時刻乘風遠去……
自那場改寫城市命運的洪水退去后,城墻的磚縫里嵌進了整個時代的嘆息。商船改道、會館傾頹,曾經晝夜不息的小北街像突然啞了的琴弦靜默不語。“城墻重新修建后,小北門就封閉了,城市樞紐中心的格局被改變了,商販都轉移到別的地方做生意,年輕人也陸陸續續搬走,現在只剩我們這些老骨頭還守在這里咯!”跟著劉金榮的腳步在小北街走一遭,面孔各異的老者在門前的老樹下聊天喝茶。對于他們這些原住民而言,當兒女都長大成人離開這條街道,家長里短的鄰里溫情便在日復一日的守候中蔓延滋長。
文安樓
直到某一天,咖啡機的蒸汽與吉他聲漫過頹圮的樓宇,年輕的面孔又帶著設計圖紙和花種重新歸來,小北街這條鐫刻著歷史文化印記的古老街區在城市更新中重新煥發出活力與生機。
在市區黨委政府的指導下,老城街道辦計劃對小北街的建筑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進行提升改造,目前保存完好的顧氏民居、鄒氏民居等房屋已成為年輕一代群體領略過往風采、感受歷史印記的坐標。在老城街道辦的謀劃下,如今的小北街已被注入新的文化基因。背街小巷的墻壁上,立體繪畫栩栩如生、文化歷史赫然在列。通過招引商戶群體入駐,花店、酒吧、咖啡館等商鋪也密集分布。在這里經營火鍋店的店主小馬說:“我從小在這附近居住,對這里還是很有感情的,以前經常聽父輩講小北街過去是安康的貿易據點,特別繁華,雖然我沒有經歷那個時代,但對我來說,這里就是我成長的家園,肯定希望它越來越好。所以大學畢業后,我又回到這里,在家人支持下開了這家火鍋店,目前生意還是不錯的,而且租金也不像市中心主街道那樣高昂,我覺得很適合我們這樣的年輕群體創業。”
同樣在這條街上經營一家花店的95后青年小林對此也是深有感觸。“我雖然不是本地人,但是我被朋友第一次帶到這里來的時候,就覺得這條街道很不一樣。這里的居民生活節奏很慢,房子是老房子、樹是老樹,仿佛時間在這里凝固了一樣,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后面自己準備做點小生意的時候,就把地址選在了這里。為了不破壞房屋格局,所有的裝修我們都盡量在保留原始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小的提升,還在店內和門口設置了好幾個打卡點,配著小北街這種古舊氣息,特別受年輕群體歡迎,每天都會吸引不少人過來拍照打卡。”
因為這些活力因子的加入,古老的街道被注入了新鮮血液,再次涌動著澎湃的生機。老城街道黨工委委員兼宣傳、統戰委員汪雯雯介紹說:“按照漢濱區委、區政府的規劃,我們老城街道牽頭謀劃,準備在小北街打造安康美食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吸引各縣區商家入駐,在不破壞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打造最能代表縣區特色、風格各異的美食集群,讓產業發展與活態文化實現同頻共振,使其成為集文旅商于一體的融合新地標,讓小北街既有‘煙火氣’,也有‘詩與遠方’。”
當暮色給瓦片勾上金邊,規劃中的美食業態、中醫藥文化館、非遺體驗館將重現小北街往昔的繁華,數字導覽系統會讓磚雕開口說話。居民來慶福眼見著工作專班隊伍匯集到社區,笑意直達眼底:“我這還有一張稠酒方子,要是有機會,我也讓娃娃們嘗嘗,什么是江水釀的鄉愁。”此刻,小北街的居民們陸續將搖椅搬到檐下,暖黃色的燈光依次亮起,恰如舊時光里的燭火,映照著一張張滿懷希冀的面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