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坤 周煜 曹婷婷
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事業旺。近年來,嵐皋縣圍繞建強人才隊伍,樹牢人才“第一資源”理念,打出精心育才樹品牌、務實引才獻真情、鍛造人才強保障、聚合人才促振興系列組合拳,不斷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添色。
“土專家”變身科技致富帶頭人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一下魔芋開挖技術。第一,我們在開挖過程中,從兩邊往中間挖,這樣不會把魔芋挖破;第二,挖出來的種子要輕拿輕放,通過晾曬、專人分揀,降低魔芋病害的傳播……”
雨過天晴,3月的農田里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在藺河鎮蔣家關村魔芋種芋繁育基地里,村民王永成正在為鄉親們講解魔芋采挖、栽種技術要領。
王永成不是嵐皋縣魔芋局的技術人員,但卻是個魔芋專家。跟魔芋打了28年交道的他,如今已是陜西省領軍人才、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藺河鎮立新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領頭人。
“一人富不算富。讓全縣的芋農種植我新研發的嵐魔五號新品種,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術,真正享受到種魔芋帶來的紅利。”多年來,王永成一直致力于研發魔芋優質品種,他通過對種子品質、土壤、技術改良等多方面的實驗和鉆研,并積極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安康學院的專家請教,最終研究出了魔芋種植簡易設施化模式、精細化大棚栽培、玉米與魔芋間套栽種、林下坑堆栽、營養膜帶栽五種魔芋種植技術。他研究出的“一種魔芋實生種子快速繁育方法”“一種抗病害魔芋種植運輸儲存專用裝置”等成果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2024年,王永成還奔赴新疆、山西、貴州、云南、湖北、重慶、四川以及省內等地為芋農授課20余場次。
村里有了“王專家”,村民們種植魔芋的底氣更足了。2021年,藺河鎮蔣家關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如今,全村種植魔芋1萬余畝,形成了家家種魔芋、戶戶奔富路的發展格局。
這幾天,剛參加完陜西省“組團式”招才引智(北京專場)活動的嵐皋縣秦巴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海濤,第一時間來到民主鎮田灣村的香椿基地里,查看香椿長勢和采摘情況。
同王永成一樣,龔海濤也是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2021年,龔海濤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阜陽師范大學合作,開展香椿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帶動全縣2000余戶農戶種植萬畝香椿,實現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如今,“秦巴紅”香椿遠銷云南、四川、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龔海濤也一躍成為全國的“香椿哥”。“今年,我要帶領鄉親們種植3萬畝‘秦巴紅’香椿,將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龔海濤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嵐皋縣注重“鄉土人才”的挖掘、培育,采取“鄉土人才+”模式,培養集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農狀元”,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目前,嵐皋縣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866人,認定初級1587人、中高級218人。培育職業經理人35人,扶持企業建立“專家工作站”12個,建立“鄉村人才超市”3個,全面激活鄉村振興人才引擎。
“國字”人才堅守一線散發光和熱
她是同事公認的“牛”老師,是孩子們喜愛的“包媽媽”,也是家長尊敬的“好姐姐”。她就是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石門鎮鐵佛小學教師包芳。
包芳所在的學校有一半都是留守兒童,為了守護孩子們健康成長,她主動承擔起學校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
學生小思思不到一歲便沒了母親,父親有智力障礙,于是從一年級起便進了托管中心。包芳知道后,自覺當起了小思思的“媽媽”,幫她洗澡、剪指甲、添置衣服、陪她玩耍、輔導作業……如今的小思思,干凈、陽光、上進,親切地叫包芳“包媽媽”。30年來,包芳累計幫助困難兒童100余名,通過個人資助和積極爭取協調的方式,幫助困難兒童籌集資金約30萬元。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成為照亮大山深處孩子們的一束光。
3月下旬,走進嵐皋縣城關中學,處處書聲瑯瑯。在九年級六班的教室里,英語教師程文嬌正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
1992年,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的程文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教師行業,踏上了三尺講臺。從教以來,程文嬌一直擔任英語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從播撒興趣的種子到澆灌成為大樹,程文嬌傾注著全部心血。因長期上課用嗓過度,她先后做了兩次聲帶手術。2010年做的聲帶腫瘤切除手術,致其兩年不能正常說話。由于學校緊缺英語教師,病情稍稍恢復后,她又走上了講臺。
2015年,省教育廳和人社廳授牌成立“陜西省初中英語程文嬌名師工作室”,并授予她“陜西省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稱號。在程文嬌的幫帶下,工作室指導培養了2名省級教學名師、4名省級學科帶頭人、2名省級優秀教學能手、8名省級教學能手、6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3名市縣級教學能手。今年年初,從教33年的程文嬌還獲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這既是對我的鼓勵,也是對我的鞭策。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用心、用愛、用情教書育人。”程文嬌表示。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兩位老師的國字號榮譽只是嵐皋教育人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嵐皋縣圍繞名師名校(園)長培育,通過實施“青藍工程”、組建名師工作室等措施,培養“三級三類”骨干教師376名,有力推動了教育事業發展,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常來常往” 千里送醫傾真情
“你現在感覺怎么樣了?”
“一鍛煉就痛,不鍛煉就不痛。”
“每天沒事的時候,可以把病床搖起來,再坐一坐。”
近日,筆者來到嵐皋縣醫院,正遇到幫扶醫生陸小慶在病房查房。
2024年6月,江蘇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選派副主任醫師陸小慶到嵐皋開展蘇陜協作對口醫療支援。
初到嵐皋,陸小慶一邊熟悉醫院環境,一邊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患者解決疑難重癥。在嵐幫扶的9個月里,一例手術讓陸小慶記憶猶新。
該醫院護工趙某有個16歲的孫子,因為膝蓋有傷病行走困難,家人輾轉多家醫院,都未得到有效治療。2024年8月,趙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陸小慶。通過會診,確定孩子是急性髕骨關節脫位伴韌帶拉傷,與家屬溝通后,他當即決定給孩子做手術,最終由他操刀成功完成了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后第二天,患者的疼痛得到了緩解,一個周以后已經能夠下地行走。
為表示感激,趙某將一面印有“醫術精湛刀下無痕·醫德高尚心上有恩”字樣的錦旗送到了陸小慶辦公室。“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能為患者減輕病痛,就是我們醫生的責任。”陸小慶說。
為了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陸小慶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醫療技術、專業知識、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嵐皋縣醫院的醫護人員。在嵐開展醫療援助期間,陸小慶共為患者實施手術50例、解決疑難雜癥80例左右。
“陸老師人挺好,細心善良,對待病人很有耐心。他的專業造詣很深厚,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希望我能從他這兒提升醫術,以后更好為嵐皋的患者服務。”陸小慶的徒弟屈遙說。
在嵐皋,像陸小慶這樣默默無聞、援嵐支醫支教支農的專家還有很多。自蘇陜協作以來,共有4批55名醫療、教育人才來嵐皋開展“組團式”幫扶,他們用勤勉務實的作風、心系百姓的情懷踐行“蘇陜一家親”的錚錚誓言。
千秋大業,人才為本。2024年以來,嵐皋縣圍繞文旅產業、農林水利、文教衛生等方面梳理高層次、緊缺型人才需求項目,逐項明確責任單位、引進途徑、完成時限,做到“按圖索驥”。聚焦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重點企業人才需求清單,出臺財政補貼引進人才工作報酬制度,每年籌資50萬元用于柔性引才。近三年兌現人才引進補助425萬元,安排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2人,累計剛性、柔性引進研究生以上高層次人才78名、緊缺人才23名,補充青黃不接崗位人才19人,依靠引進人才填補縣內技術空白7項、獲得省市科技技術項目12個。幫助企業招聘急需人才18名,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問題22件。推行縣級領導貼身服務“歸雁”人才制度,近兩年招引65名“歸雁”人才返鄉投資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