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智發 王建霞
秦巴腹地的漢陰縣,曾面臨著縣域經濟發展難、扶貧資產管護難、村集體經濟壯大難、農戶穩定增收難等諸多困境。為打破這些枷鎖,一場以“國企帶鎮村”為核心的經濟變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這一創新模式的生動實踐中,漢陰縣以國企力量為筆、以鄉村資源為墨,在秦巴山區勾勒出一幅村強民富的壯美畫卷。
在漩渦鎮大漲河村的千畝茶園里,茶農們正忙著采摘春茶,鮮葉簍里翠色欲滴。“過去春茶賣完就閑了,現在夏秋茶也成了‘香餑餑’,每畝茶園增收至少2000元!”村黨支部書記蔣克明難掩喜悅。這個曾經因地理位置偏遠、產業單一而掙扎在“空殼村”邊緣的村子,如今因“國企帶鎮村”模式迎來轉機——漢陰縣鄉村振興集團旗下漩渦鎮子公司發揮國企資源優勢,引入能加工紅茶的龍頭企業,將茶葉采摘周期從3個月延長至9個月,村集體通過“統一管護、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的差價收益,年增收達20萬元。
國企的“帶動力”不止于打通銷售渠道。除傳統種植加工外,公司通過整合2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和3萬多農戶嵌入產業鏈,讓茶產業帶動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等業態發展。在古色古香的吳家花屋景點旁邊,一個簡約的“花屋茶吧”映入眼簾,游客圍坐桌前,品茗遠眺梯田風光。“我們依托鳳堰梯田景區,將茶園打造成‘茶旅融合’打卡點,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現在旅游旺季,僅這個茶吧日均收入3000元。”漩渦鎮國企負責人王偉介紹,國企不僅投資建設了加工廠房、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更策劃了“采茶體驗”“茶文化研學”等項目,帶動周邊農戶開辦民宿、農家樂。數據顯示,2024年,漩渦鎮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500萬元。
城關鎮三坪村的鸚鵡養殖基地里,曾經廢棄的豬場已煥然一新:標準化養殖棚內,400對種鳥正哺育幼鳥,旁邊的放飛棚里,色彩斑斕的鸚鵡在天網下自由飛翔。“鎮國企牽頭流轉土地、改造設施,我們負責技術和市場,每年支付租金加分紅8萬元,滿產后年銷售額可達1000萬元。”基地負責人羅家駿指著規劃圖,“下一步,還要打造鸚鵡養殖示范村,帶動村民參與養殖,形成‘公司+農戶’的全產業鏈。”
這是漢陰縣盤活鄉村資產的一個縮影。針對農村大量閑置廠房、土地等資源,漢陰縣鄉村振興集團將全縣642處5.03億元經營性資產納入統一管理,通過“國企+村集體+社會資本”模式實施市場化運營。在城關鎮,國企代建的9個財政銜接資金項目已初顯成效:前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帶動115戶發展庭院經濟,中堰村智慧大棚三期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營收近20萬元,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直接為村集體創造了穩定的資產性收益。“以前村集體想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渠道,現在國企當‘靠山’,我們不僅有了‘家底’,還學會了‘經營’。”城關鎮三坪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勇說。
采訪中,“433”“136”等數字頻繁被提及,這是漢陰探索的收益分配機制:鎮子公司年收益40%歸村集體分紅、30%歸國企、30%用于再投資;村集體收到分紅后,再按“10%風險金、30%歸集體所有、60%村民分紅”進行二次分配。這種“國企讓利、群眾受益”的模式,讓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2023年,全縣142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258萬元,較2021年增長155%,徹底消除“空殼村”,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村達4個。
更深刻的變革在于發展邏輯的重構。漢陰縣構建“1+10+N”全域布局:縣級鄉村振興集團統籌頂層設計,10個鎮子公司聯動,N個特色項目激活“神經末梢”。在人才賦能上,國企從陜煤集團等單位引進14名管理專家,開展電工、電商等技能培訓500余人次,培育出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在風險防控上,建立資產負債監測預警機制。
如今的漢陰,“國企帶鎮村”的溢出效應正不斷顯現:在城關鎮中堰村,智慧大棚與研學基地結合,形成“采摘+體驗+科普”的三產融合場景,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在漩渦鎮茨溝村,廢棄的老計生站被改造成拓展訓練基地,年租金收益7萬元;在雙河口古鎮,國企策劃的文旅活動讓千年古鎮煥發新生,游客量同比增長40%……
“我們不搞‘一刀切’,而是讓每個鎮村找到自己的‘致富密碼’。”漢陰縣鄉村振興集團董事長章海介紹,通過差異化發展,各鎮培育了“澗池燴面片”“漢陽蒸盆子”等特色品牌,建成京東物流陜南供應鏈中心等重大項目,推動富硒食品、農文旅等產業規模化、品牌化。2024年,全縣國企代建項目帶動村集體增收超400萬元,一幅“村強、民富、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茶園到車間,從閑置資產到產業高地,漢陰的實踐證明,當國企的資源優勢與鄉村的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就能激發出乘數效應。這場始于基層的創新探索,正為山區縣域共同富裕提供可復制的“漢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