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董劍南 齊珂雨
安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 俊 張 韓
平利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 力
四月的秦巴山區,草木蔥蘢,峰巒疊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值春茶采摘季,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連綿的茶園沿山勢起伏,茶香彌漫。茶農指尖輕舞,嫩芽簌簌入簍,游客絡繹不絕。鳳凰茶山山腰上,“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標語格外醒目。
5年前,也是春意盎然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老縣鎮考察,先后走進錦屏社區、錦屏社區工廠、老縣鎮中心衛生院、老縣鎮中心小學、蔣家坪村鳳凰茶山,親切慰問易地搬遷群眾,詳細詢問生活、收入、就醫、教育、產業等情況。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和殷殷囑托,老縣鎮干部群眾壯大特色產業、增進民生福祉、建設美麗家園,向著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奮斗。
如今的老縣鎮,茶產業方興未艾,教育、醫療水平持續改善,搬遷群眾生活更加美好。茶園里悠揚婉轉的茶歌聲、操場上整齊洪亮的口號聲、社區里此起彼伏的歡笑聲,在綠水青山間回蕩。
航拍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山(4月9日拍攝) 趙曉罡 攝
產業興 人氣旺
“綠葉”變“金葉”
4月1日中午,蔣家坪村黨群活動中心前的走廊上排起長隊,平利縣女媧鳳凰茶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竹秦林正忙著收購剛剛采摘的鮮葉。一旁的游客中心內,綠茶、紅茶、絞股藍等各色茶品琳瑯滿目。
“最多的時候一天有150人上山采茶。有些熟練工一天就能掙兩三百元。”竹秦林說。
這段時間,茶農劉永蘭經常天還沒亮就來到茶山上。她和姐妹們腰挎茶簍,十指翻飛,嫻熟地一捏一提,鮮嫩的茶芽便滑入簍中。
“這幾年村里的茶葉打響了名號,鄉親們也跟著受益。不采茶的時候,我們就管護茶園,一年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這在過去可不敢想。”望著茶簍內堆滿的嫩芽,劉永蘭喜上眉梢。
蔣家坪村種茶制茶歷史悠久,但早年間由于管理粗放、技術落后等原因,當地茶產業發展一度乏力。標準化建設、規模化發展、品牌化打造……一套“組合拳”打出,為蔣家坪村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春風。
“我們對老舊茶園進行了升級改造,為茶農傳授科學管護技術,智能化灌溉、病蟲害監測、氣象預報等系統也應用上了,茶葉產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升。”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寇清新說,每年最先上市的女媧銀峰能賣到2000元一公斤,還經常供不應求。村里茶園面積增加至2700畝,通過土地流轉、鮮葉收購、勞務用工等模式帶動200余戶村民增收。
去年,蔣家坪村改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建成綠茶和紅茶2條生產線,進一步提升茶葉利用率和加工能力。延長夏秋茶產業鏈后,該村實現了從“春茶一季”向“四時有收”轉變,茶產業年產值超過600萬元。
小小一片茶葉,成就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5年來,鄉親們鉚足了干勁,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寇清新說,去年,蔣家坪村集體收入突破5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片片綠葉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金葉”。
茶山變景區,茶香引客來。2024年,蔣家坪村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茶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
依托千畝觀光茶園、千年古茶樹等景觀,蔣家坪村加快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多元業態,體驗茶園觀光、茶葉品鑒、茶事勞作、茶藝觀賞的游客紛至沓來。
“漫步在茶園里,品一杯春茶,春日時光悠閑又愜意。這里的茶葉口感好,我準備多買一些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游客趙興科說。
乘著茶旅融合的東風,不少游子重回大山懷抱,在鄉村全面振興的舞臺上“大展拳腳”。
返鄉青年羅永遠的農家樂改造提升后,能容納300人同時就餐,地道的陜南特色菜深受游客青睞。稍有閑暇,他就拍攝云霧繚繞的茶山、忙碌的茶農、青瓦白墻的農舍,通過短視頻展現鄉村美景和風土人情。
“這就是我的家鄉,人勤景美茶更香,歡迎大家常來做客。”羅永遠向網友們發出邀請。
在外打拼多年的余治東回鄉成立了鳳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了300余畝土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帶動8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
“村里的人氣越來越旺。我打算將稻田打造成田園綜合體,再流轉幾間閑置房屋開辦體驗式民宿,讓更多游客來蔣家坪尋找心中的‘詩和遠方’。”余治東信心滿滿。
穩得住 能致富
樂業又安居
春日清晨,秦巴山區薄霧籠罩。錦屏社區居民汪顯平早早起床,在自家菜園里忙活起來,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幾步之外,一排排白墻黛瓦的樓房整齊排列,樓下是整潔的街道和綠樹掩映的小廣場。
錦屏社區是老縣鎮規模最大、搬遷群眾最多的安置社區。2016年,汪顯平一家從10公里外的萬福山村搬到這里時,心里很是忐忑。
“住上樓房是好事,可往后靠什么生活?”慢慢地,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他在鎮供電所有了一份穩定工作,妻子胡德蓮在社區當保潔員,老家還種植了5畝茶園,家庭年收入超過5萬元。
“工作生活兩不誤,好日子才剛開始。”汪顯平說,現在他清晨照料菜園,白天在供電所上班,晚上沿著社區遛彎,平時幫街坊鄰居修修家電,生活幸福而充實。
與汪顯平一家一樣,1346戶搬遷群眾告別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在錦屏社區開啟了新生活。以毛絨玩具制造、電子元器件加工為主的社區工廠蓬勃興起,拓寬了群眾家門口的就業路。
走進三秦電子加工廠,車間內一片忙碌景象。廠長孫自立正手把手教新員工繞線圈。“很多人剛來時連機器都不敢碰,現在成了熟練工。有的兩口子一起在廠里上班,成了‘雙職工’。”孫自立說,工廠和多家企業簽訂了長期訂單,形成了就業崗位增多、產值提升、工人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環。
生產線上,35歲的女工劉松義正麻利地對一批電子元器件進行質檢。“月收入有3000元,下班后就能接在社區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家,生活安心又舒心。”劉松義說。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對當地“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給予肯定,為社區持續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錦屏社區先后引進電子元件、毛絨玩具、手套加工等新社區工廠5家,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社區還通過技能培訓、公益崗位等方式,讓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傍晚,錦屏社區廣場上熱鬧了起來。居民們跳舞、下棋、閑聊,各得其樂。
“社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寬敞的活動場地,還貼心地購置了服裝、樂器等設備,大伙兒排練起來勁頭十足。”錦屏社區文化專干王明亮指著即將竣工的社區大舞臺說,“等燈光設備安裝好,文藝表演就能在這兒辦,一定會更熱鬧。”
錦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介紹,近年來,社區實施“十小工程”:農具共享的“小庫房”解決搬遷群眾生產難題,技能培訓“小課堂”助力就業增收,分配到戶的“小菜園”留住鄉愁記憶……社區還配套建設了黨群活動室、文化驛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定期舉辦文藝表演、技能競賽、家風評比等活動,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安居”到“樂居”,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熱情更高了。
63歲的劉治琴在社區工廠務工之余,獲得了自己的新身份——社區網格員。
“每天下班后,我都要在負責的樓棟轉轉。誰家老人需要買藥,誰家孩子放學沒人接,我都記在心里,幫助他們解決。”劉治琴說,雖然忙點,但能幫助到街坊鄰居,她覺得很有意義。
天色漸晚,廣場上的音樂聲漸漸停歇。路燈下,居民們三三兩兩結伴回家,盡享家人團聚、燈火可親的幸福。
上好學 有“醫”靠
生活更幸福
弓步翻掌遒勁有力,馬步砸拳喊聲震天。4月1日上午,在老縣鎮中心小學操場上,200多名學生練起武術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朝氣與活力撲面而來。
這套名為《夢想起航》的大課間武術操不僅成了老縣鎮中心小學一張亮麗名片,還登上了安康市第十七屆運動會和陜西省武林功夫大會的舞臺。更令老縣鎮中心小學校長吳錦鵬振奮的是,前不久,學校被命名為全省第二批“武術特色學校”。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構建‘普及+特長+特色’以武育人模式,開設武術課、組織武術社團、組建專業隊伍參加武術類競賽,強健孩子們的體魄,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吳錦鵬說。
“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上武下,以禮會友,五湖四海皆為朋友。”這是學校專職武術老師王立豪給武術社團學生上的第一課。
兩年前,剛滿22歲的王立豪接過“接力棒”,擔任老縣鎮中心小學武術社團老師。他將武術禮儀、武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豐富長拳、南拳、太極拳等內容,課程深受學生們喜愛。
“武術教育讓孩子們練起來、動起來,身體更加強壯,精氣神也更足了。”王立豪說,今年,他將帶領學校武術隊參加安康市第十八屆運動會的比賽,以武會友,展示風采。
強身健體的同時,老縣鎮中心小學還通過紅色美育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發現美、創造美的種子。
《春日蔣家坪茶山》《紅領巾小農場豐收了》……在老縣鎮中心小學的走廊里,隨處可見孩子們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品。“這些都是孩子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后創作的,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學校國畫社團老師王彬說,這幾年,20多名學生的國畫作品獲得了國家級獎項,還到北京參加了展覽,帶著夢想“飛”出了大山。
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望,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牽掛。
走進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院區干凈整潔,臨床和功能檢查科室一應俱全。近年來,老縣鎮中心衛生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養,為鄉鎮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加入平利縣醫共體后,縣醫院定期派專家來衛生院坐診,開展技術指導和遠程影像診斷,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服務,不用來回跑了。”老縣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鄭傳文說。
病房里,太山廟村4組村民柯善春在接受治療。說起這幾年衛生院的變化,她深有感觸:“之前做彩超得到縣上或者市里,現在常見病鎮上就能治,報銷比例還高,省錢又省時間。”
新建1500平方米的住院綜合樓,添置了彩超、除顫儀、救護車等診療設備,充實專業技術人員……老縣鎮中心衛生院變得更加現代、智慧,診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不變的,是守護群眾健康的醫者初心。
如今,71歲高齡的老中醫余貽德仍堅持每天坐診,一邊為患者治療,一邊指導年輕醫生。“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要繼續發揮余熱,弘揚中醫文化,讓中醫藥服務惠及更多群眾。”余貽德堅定地說。
【我的心里話】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 寇清新
這幾年,蔣家坪村通過新建、改造,茶園面積超過2700畝,“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在茶產業鏈上增收。村里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群眾增收渠道越來越廣、精神面貌越來越好。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走茶旅、農旅融合發展之路,提升茶葉品質,做強茶葉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大力發展民宿集群,打造農業觀光園,豐富文旅業態,讓綠水青山一步步變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陜西日報記者 董劍南 整理)
【記者手記】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齊珂雨
當春風再次拂過老縣鎮,記者踏入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見證著群眾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
茶山上,茶農忙著搶采春茶,游客穿梭其間打卡留影。目睹這熱鬧非凡的景象,蔣家坪村村民的臉上綻放出質樸而滿足的笑容。大家驚喜地發現,5年來,老縣鎮無邊光景一時新,自家茶園風光旖旎,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從賣茶葉到“賣風景”,蔣家坪村走出一條茶旅融合新路子,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發展成果不斷惠及群眾。
面對采訪,錦屏社區三秦電子加工廠的女工劉松義笑得憨厚可愛:“出門有公交,社區里有工作,孩子讀書、老人看病都方便……這樣的生活我很滿足。”隨著一家家社區工廠在錦屏社區扎根,許多像劉松義一樣的搬遷群眾實現了“樂業安居”,生活蒸蒸日上。
教育與醫療,關乎民生福祉。老縣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山區學校,近年來,師資力量增強,辦學條件有了大幅提升。在良好環境的滋養下,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臉上洋溢的笑容愈發燦爛,精氣神越來越足。與此同時,老縣鎮中心衛生院不斷改造升級,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群眾獲得感滿滿。
好山好水好風光,新容新貌新氣象。老縣鎮的群眾正沐浴著春日的陽光,在奔向美好新生活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