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聚力建強基層組織
——嵐皋縣“五位一體”抓黨建、“三級共建”強基礎紀實
通訊員 陳洪海 陳延安 楊富琨
初夏的嵐皋縣,群山含翠,生機盎然。田間地頭、企業車間,更多地出現了干部調研、指導、幫扶的身影,脫貧攻堅一線涌流著奮戰必勝景象,這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嵐皋“基礎在學、關鍵在做”的實踐呈現。
如何取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實實在在的效果,對于嵐皋縣來說,是政治任務,也是建強基層組織的重要機遇。為此,該縣聚力探索,著力提升農村、社區、非公、社會組織和機關“五位一體”基層黨建整體水平,實施縣級推行五項制度、鎮級抓好五項工作、村級落實五項措施“三級共建”格局,推動全縣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提升、全面過硬,營造勤廉、干事、擔當政治生態,為實現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縣級推行五項制度,落實從嚴治吏
2014年以來,嵐皋縣發生了一連串“新鮮事”:縣直部門紀委統統收縣紀委“管”了;“一把手”不直管人財物,改為班子成員分管;干部更勤地下村到戶,了解情況解決困難。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新鮮事”已不再新鮮,如今成為常態。
探究這種新風氣新面貌的出現,要從嵐皋縣以落實從嚴治吏為核心推行的五項制度說起。“五項制度”包括“一把手”五個不直接分管,縣直紀檢機構“統派直管”,縣直機關干部包聯精準扶貧戶,科學化選人用人和“為政不為”問責辦法。
“我們出臺‘五項制度’,就是要讓干部勤廉干事有擔當,無愧于群眾和這個時代。”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講黨課上如是說。
2014年,嵐皋縣在分析以前案卷發現,“一把手”權利太大,如果稍不民主或者缺乏自制力,都有可能犯錯,而部門的“紀委書記”,往往礙于自己是“下級”,只能“睜只眼閉只眼”。“不便管,不愿管,不敢管”,成為部門紀委最主要的問題和最普遍的現象。
鑒于此,縣直部門紀檢機構“統派直管”和“一把手”“五個不直接分管”應運而生。全縣27個縣直部門紀委書記或紀檢組長的組織、人事、工資關系上劃到縣紀委,新編為6個派駐紀檢組,負責全縣97個縣直單位的黨風廉政建設。同時,“一把手”不再分管財務、人事任免、工程項目、物資采購和處置、行政審批“五項工作”,分解到各副職承擔。
從嚴監督會不會讓干部變得縮手縮腳、不敢擔當?基于這一考量,嵐皋出臺“科學化選人用人”和“為政不為問責十三條”兩套辦法,并在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大環境下,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嚴格貫徹落實,懲戒促警醒,讓為民擔當在干部思想里和行動中生根,挺起合格黨員的旗幟。
是不是合格黨員稱職干部,要在服務群眾中檢驗。嵐皋縣推行縣直機關干部包聯精準扶貧戶制度,規定縣級領導、縣直部門和機關事業單位干部每人聯系一個點和包抓一戶,做好項目申報、技術講解、產業發展、事項幫辦等工作,著力解決存在困難和問題。
截至今年3月,近兩年嵐皋縣初核各類案件線索249件,立案71件,給予黨政紀處分79人,全縣“三公”經費下降40%。啟動問責事項36項,問責65人。代協辦各類事項3萬余件次,憑實績提拔干部16人,營造出激勵干部勤廉、干事、擔當的良好政治生態。
鎮級抓好五項工作,踐行宗旨意識
去年初,佐龍鎮杜壩村華仲軍想搞規模茶葉種植,但苦于沒有技術,一直猶豫徘徊。鎮上的包戶干部得知后,把他加為微信好友給他轉發一些種茶視頻,還定期上門詢問進度,幫他搞協調、調茶苗、請專家。現在華仲軍在自家附近種了150畝茶樹,請了村里20多人幫忙,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佐龍鎮黨委書記徐遠航介紹,他們要求干部服務群眾要牢記八句要訣,“防災保安先到場,重大變故去探望;突出困難多幫忙,意見建議要回訪;矛盾糾紛勤協商,包組聯戶渠道暢;服務群眾有保障,宗旨意識記心上。”這八句要訣,讓佐龍鎮每名干部有了服務群眾“指南針”,內容和目標更加精準,這也是嵐皋縣“鎮級抓好五項工作”要求的“地方方言”。
嵐皋縣以強化聯系服務群眾為切入點,要求鎮級組織抓好創建“e+”聯系服務群眾渠道、鎮機關干部包組聯戶、干部掛牌上崗去向公示、便民事項代辦服務、群眾點名接訪等五項工作,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打通為群眾服務“最后一米”。
針對在外務工創業人員、流動黨員、流動人員,全縣各鎮建立聯系服務群眾網絡平臺、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通過“e+”聯系服務群眾渠道,把群眾工作做到網上,“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全縣842名鎮機關干部、醫療教育單位工作人員,與6000余名外出人員在網上實現了“面對面”聯系。
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因為年齡大、少技術、缺知識而留守在家,不會借助網絡解決困難。據此,嵐皋縣842名鎮干部分片包聯4.2萬戶群眾,要求“每月至少聯系一次,每季度至少上門一次”,掌握收集民情信息、協調解決矛盾糾紛。并在各鎮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按照首接責任制和全程代辦制要求由工作人員全權辦理,讓群眾少跑路還及時辦成事。
為解決群眾辦事不認識人、不知道找誰的難題,嵐皋縣推行鎮干部掛牌上崗,佩戴胸牌公示本人照片、姓名、單位、職務及崗位,在機關醒目位置設立干部去向牌,方便群眾找人辦事,倒逼干部強化紀律、轉變作風。尤其對來訪群眾,鼓勵自主選擇辦信辦案領導,被點名領導要采取即時接訪、預約接訪、委托接訪等方式受理群眾來訪,力促信訪問題不出鎮。
目前,嵐皋縣網上回應群眾咨詢1.3萬余人次、網上辦理各類事項1300余起。包戶干部每年累計幫助群眾代辦協辦事項1萬余件次,幫辦實事8000多件,全縣同期信訪總量下降30%,鎮干部在履職服務群眾中作風得到進一步轉變,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村級落實五項措施,筑牢基層基礎
4月17日,藺河鎮棋盤村村民董明蘭來到村活動室,值班的村主任楊大印熱情地為其辦理了貧困戶學生建檔立卡證明。董明蘭高興地說,“村干部周末上班,讓我少跑了路。”楊大印介紹,從周一到周日,村“兩委”班子主要成員不間斷地輪流坐班。
村“兩委”,作為與群眾聯系最緊密的最基層組織,不僅是農村凝聚人心的“領頭雁”,還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工作稍有不力就會引起群眾不滿。然而,村“兩委”委員報酬低、事情多、責任大。如何調動村“兩委”委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是筑牢基層基礎的破題“必選項”。
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嵐皋縣聚焦補齊基層組織建設短板,落實了村干部坐班、村“兩委”委員定崗定責定報酬、村監委會直管三項措施,規定村活動室每天一名村干部坐班處理日常事務,對正常履職村“兩委”委員每年發放不低于1500元的工資,村監委會在鎮紀委直接領導、管理、監督下開展工作,監督“三農”政策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村組干部廉潔履職,“三招”并行發力,提升了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增強了村級組織整體戰斗力。
貧困村的背后原因多是村組織軟弱渙散和經濟薄弱。當前,面對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村級組織人員不足、能力不足、知識不足突出。嵐皋縣從縣直部門和各鎮遴選出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熟悉農村工作、作風扎實的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協助村支部書記做好村級黨建、脫貧攻堅、鄉風文明等工作。通過舉辦“第一書記”專題培訓班、制定工作責任清單、規定參加村黨組織生活等方式,“第一書記”迅速適應角色轉換,為脫貧攻堅加注“推進劑”。
農村流動黨員是一個不小的群體,“失聯”是教育管理難的癥結所在。嵐皋縣落實流動黨員“三聯兩匯報一評議”措施,安排在家黨員結對聯系一名流動黨員,依托流動黨員服務中心,通過電話、互聯網、QQ、微信等方式,每月聯系一次,流動黨員每季度匯報一次學習、發展情況,聯系人定期向村支部匯報聯系情況,并在年底將“兩學一做”情況列為流動黨員民主評議重要內容,有效破解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
昔日村務工作沒人干、不會干的問題得到解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會計的補貼為每月2000元,全縣1115名村“兩委”委員補貼納入財政預算,130名“第一書記”駐村開展工作,988名流動黨員全部結對聯系。
“兩學一做”轉變了黨員干部作風,基層組織煥發出新活力,實現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一季度,全縣農村產業、循環工業、民生發展成果豐碩,實現生產總值10.05億元,同比增長11.4%。
“五項措施,強化了村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實現了基層黨建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嵐皋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余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