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監管:洋快餐難逃干系
事件發生后,麥當勞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其第一時間通知全國所有餐廳,立即停用并封存由上海福喜提供的所有肉類食品。
7月24日,麥當勞再發公告,稱“決定終止與上海福喜的業務合作,并逐步將我們的供應來源調整為福喜集團旗下的河南福喜。”
諷刺的是,受查處的上海福喜早前還標榜為“麥當勞最佳供應商”。多位行業人士對人民財經表示,上海福喜在風口浪尖上犯案,很有可能最終被停業整改甚至吊銷牌照,不可能短期內恢復生產。
而就麥當勞如何監督、保證河南福喜生產符合安全標準相關問題,人民財經致電麥當勞公關部多位工作人員,但電話一直無法接通。
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作為卷入本次事件的洋快餐亦難逃干系。根據規定,食品生產者有采購、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行為,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教授厲曙光對人民財經表示,福喜事件是綜合治理的問題,涉及到違法成本太低、執法成本太高、有法不依、違法不深究等一些法律問題,其中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也存在一些疏忽和問題。“從供應商到監管部門到洋餐廳每個環節都有些問題和責任。”
另一方面,洋快餐在其自身宣傳中,一直標榜重視食品安全,宣稱對食材進行抽樣檢測。如果福喜提供的變質、過期樣本能夠通過企業的檢測,那么其檢測標準令人作嘔,而如果多年來的抽樣未能發現如此嚴重的問題,說明檢測的抽樣率存在缺陷。
最嚴問責:存在瀆職降級直至免職
在人民網報道的留言互動環節,有多位網友提出對負有監管責任的上海食品藥品監督局進行問責。每次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官員問責一直深受輿論關注。
新《食品安全法》對以下幾種情況的官員問責作出規定:
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涉及多環節的區域性食品安全問題,未及時組織進行整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緩報、瞞報、謊報食品安全事故;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連續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如果發生上述情況,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其主要負責人應引咎辭職。
細讀法律條款,不難發現新《食品安全法》對于官員問責的核心點在于:整改不利、緩報瞞報、地方發生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連續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在上海福喜事件中,上海食藥監局當夜對涉案企業開展執法行動,并且三個工作日內完成立案和相關調查,將相關責任人移送法辦。相關事件也通過新聞發布會及時向社會通報。
至于過去三年,上海市質監和食藥監部門在針對福喜的7次檢查為什么沒有發現問題,其中是否存在履職不當,人們也期待答案早日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