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鄭天虹、王瑩、廖君、仇逸
今天的學校,需要洗凈鉛華;社會的“師道”,需要返璞歸真。
課時、論文、公開課、評分……在論及各級學校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等弊端時,我們的老師實際也被置身于另一個指標爭奪名利場:在形形色色打著“科學”旗號的量化考核背后,掛鉤著教師們的職稱、晉升、身價……
這些指標,真的符合教書育人的初衷嗎?種種評定,真的有益于社會的教育前行嗎?在第3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冷靜的思考、認真的傾聽,也許是最好的禮物。
中小學老師:職業“倦怠” 職稱“畫餅”
因受學生和家長尊敬,教師職業讓人羨慕。但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卻經常抱怨工作壓力大,收入低,沒有成就感。
遼寧沈陽已工作9年的某高中班主任趙老師說:“教師平時工作很辛苦,不是說強度有多大,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乎相同的日程。有人說老師一年有寒暑假很幸福,但我們平均每天比其他常規的工作崗位都要多干三四個小時,因為回家還要備課、批卷。我們的職業倦怠感要比其他行業更早出現。”
與重復勞動交織出現的是成就感的大大缺乏。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當多的老師工作10多年都僅僅是中級職稱甚至以下,評上副高就幾乎到頂了。
2013年底,人社部公布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方案,設置從正高級職稱到員級5個等級,依次為正高級教師、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與職稱的正高、副高、中級、助理、員級相對應,并完善與之相配套的評價標準和辦法。
然而這項改革的福利卻并未顯現。在大多數地區,中小學教師無法評正高的瓶頸仍未得到突破,“只是感覺‘畫了個餅’,以后評正高理論上有希望了,但具體怎么操作還不知道,前途不明朗”。
廣州某中學李校長工作超過10年,但至今仍然是中級職稱。他說,“中小學老師能評上副高的也是鳳毛麟角,有時是上千老師爭幾個名額。”
高校教師:科研“大過天” 評教“討好”學生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科研”似乎是壓在他們身上的頭等“大山”。
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師告訴記者,做科研、評職稱占據了普通教師主要的精力。廣州某大學教師告訴記者,在她執教的大學,副教授滿5年可以申請評教授,有課時、課題經費、文章和三本專著的要求,這對大多數老師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文科課題經費,申請到的幾率非常低。
記者采訪了解到,高校教師個性強,精于專業但往往不諳人情世故。在職稱評定、獎金分配、項目評審、學術聲譽等方面,碰到的利益沖突和困擾,實際上并不比一個普通人少。
湖北武漢某理工院校的程老師說,對她而言壓力最大的是科研。有的學校規定8年之內評不上副教授就要轉崗,還有的學校招人開始不給事業編制,規定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科研任務,才能轉成事業編制。
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屈哨兵說,當前整個教師群體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后育意識,即年輕的比年長的懂的要多、要快,這意味著老教師所受的壓力比以前都要大。
在國內學術界,大量“高齡”副教授面臨著一“副”到底的境遇,工作一輩子到退休甚至去世,都不能轉正。以“盛產”年輕教授的武漢大學為例,每年教授名額只有幾十個,而教師隊伍有3600多人,競爭激烈可見一斑。就在2012年,武漢大學一位副教授為評定職稱,與評委會教授大打出手。
而近年高校實行的學生評教制度,讓老師頗感無奈。浙江某高校董老師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根本不敢管學生,因為期末學生要給老師打分,打分的成績和老師的考核掛鉤。所以很多事情老師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要想方設法和學生搞好關系。”
量化指標背離“教書育人”初衷
廣州岑村小學教師林美娟工作20多年,放棄職稱評定,不寫一篇論文,拒絕上公開課,卻在今年的教師節被評為廣州市天河區的名師代表之一。
自2007年起,林美娟多年來一直堅持只身前往青海玉樹高原藏族地區支教;2010年,林美娟在別人不可理喻的目光中懷著“城鄉結合地區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信念,毅然放棄市中心名牌學校主動申請到相對偏僻的岑村小學任教,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林美娟對記者說:“評職稱,寫論文,上公開課,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所做的這些其實并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自己好。我只做一切為了孩子好的事情。”
事實上,傳統對老師考核種種不合理的量化指標所產生的積弊,越來越被有關部門所認識。廣州市天河區今年創新名老師評選辦法,打破常規名教師選拔認定的固有框架模式,取消年齡、職稱、論文等諸多條件的限制,注重考察教師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
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說:“教育可以推動夢想往前走,名師有個性,在教學中尊重孩子們的天性,教育教學的實踐效果顯著,不管你是公辦還是私立,論文多少,年齡多少,職稱大小,名師不問出身。”
專家呼吁,好老師的評價標準應打破職稱、論文、課時等量化指標的考核,建立回歸教學育人本質的合理標準。屈哨兵說:“好老師應該具備三點:第一‘帶得好學生’,得有教育情懷,得有愛,使得學生在這里養護得到最充分的保障;第二‘站得住講臺’,要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你的專業對于教育的深刻理解;第三‘守得住自己’,教師不僅是學生學業方面的引路人,也是學生成長的導師,自己的示范,自己的道德表率,在立德樹人方面應該作出更出色的表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