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科技創新是興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廣大科技界人士對此反響熱烈。
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把科技創新鏈接到整個產業鏈之中,不僅僅是參與,更要融入到整個經濟發展當中。”
“總書記說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方灝說,“我們會將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到水處理的技術研發之中,用更多的科技創新為‘美麗中國’建設盡一份力量。”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我非常贊同。現在中國正進入‘數字化社會’,信息化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驅動新興領域創新,惠及全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我們會進一步在技術創新方面‘高端突破’,走在信息技術發展前列。”
“國家對醫療領域的科技創新非常重視。醫療領域的技術進步,能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說,“總書記對醫學科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集中精力、協同攻關、集中突破,力爭取得更多技術成果。”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要“兩個輪子一起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說:“在科研體制管理上,應該遵循科研規律,科研不應該像蓋房子一樣,按照固化的目標來做。很多科研路徑和目標會改變,如果一味按照原計劃,一成不變去執行,往往會束縛科技的發展。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說到了我們心坎里。”
中國科協“九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康克軍回憶說:“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完善科技資源的配置方式,我們聽了很振奮,大家一起鼓掌。他又提到科研經費要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的時候,大家又熱烈鼓掌。可以看出,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引起了共鳴。”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會大大促進科技創新。所以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且要再向外延伸,還包括文化、社會氛圍的轉變,不能讓科研管理太過僵化,要有寬松的氛圍。”康克軍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
深圳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對總書記的這句話印象十分深刻。他說:“企業對市場需求最敏感,能根據需求迅速投入技術研發和生產。在深圳,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國家層面改革體制機制,讓好的政策落地生根,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創造活力,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就會更加堅實。”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極大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激勵他們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
“創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說,“我國科技隊伍規模很大,但創新型科技人才不足,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現在我們要補足這個‘短板’,在科技創新和推動發展過程中,逐步完善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的體制機制。”
“一項新技術出現到產品應用,需要經歷探索、預先研究、研制、生產、應用等階段,并不斷持續迭代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李伯虎說,“完成這個過程,就需要有前沿研究型人才、技術研究型人才、生產實施方面的人才、管理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并且將這些人才共同納入到創新體系之中。”
李伯虎說:“同時還要有鼓勵創新的政策和寬松的科研環境,才能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而且科研創新大多以團隊為單位,需要加強組織管理創新,還應該有促進團隊創新的鼓勵政策實施。”
作為一線科普工作者,中國科協“九大”代表、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說:“總書記說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的確,沒有科學普及工作作為基礎,科技創新將會面臨斷層。我們將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執筆:楊維漢,參與采寫:余曉潔、馬曉澄、王曉潔、陽娜、陳晨、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