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半年報”近日出爐,在進出口增長壓力仍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背景下,消費這駕“馬車”跑出了靚麗的成績。三大需求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3.4%,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
在經濟學家看來,由新業態、新產品構成的新消費持續快速擴張,是消費領域“澎湃動力”的主要構成因素。新華社記者近期調研發現,日益活躍的新消費更像是一組由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組成的消費革命,正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進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加”出消費新空間
在空調房里悠閑地玩著手機,享受著全球優質商品匯聚于指尖的快感;一邊喝茶一邊等待專車上門,不必在烈日下苦等;輕裝出門和掃碼支付,帶一部手機就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了互聯網的夏天,少了一分焦灼,多了一絲愜意。
從移動出行、餐飲外賣到智慧旅游……與互聯網疊加,無疑是此輪快速崛起的新消費最耀眼的特征。互聯網正改造著人們的消費理念,拓寬著消費空間。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2367億元,同比增長28.2%。
“一方面,互聯網為不同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產品,激發出新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這些新的消費需求也帶動各個領域加速融合,產生供給層面的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說。
新消費并不局限于“互聯網+”,各類產業相互疊加也催生出一批新產品、新業態。如旅游產業通過和養老、醫療、農業等疊加,農家旅游、養生旅游、醫療旅游等新產品層出不窮。在產業內部,不同領域的跨界疊加也如火如荼。以百貨業為例,不少賣場開始加速“去百貨化”,向集購物、餐飲、娛樂等于一體的購物中心轉變。
“通過組合、嫁接形成的新業態,剛好契合了我國消費升級的需求。在不同產業之間、同一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和技術、產業和文化等融合過程中,機會無限。”來有為說。
“減”出效率再升級
要打造消費新空間,不僅要做加法。砍掉不必要的“枝葉”,反倒能“減”出效率,擠出水分,抓住用戶。
2011年的美的集團,一年生產的各類產品型號多達2.2萬個,如今已經銳減到2000個左右,而企業卻成為銷售額超千億元的跨國巨頭。
“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說,將資源集中到主業,做好產品,才是出路。
“堅持對技術和質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到最精,才會賦予產品長久的生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認為,鎖定有效需求,實現精準供給,需要制造企業更專注和專業,化“百米沖刺”為“馬拉松”。看似“做減法”的“工匠精神”,更是促進消費的重要因子。
在不少服裝企業加快鋪設店面或資本運作時,國內女裝品牌之禾始終堅持一件事——把衣服做好。“專注產品本身,顧客短期不一定看得見,但時間看得見。”之禾創始人葉壽增說。在國內服裝市場低迷的環境下,憑借質量過硬的產品,之禾年營業額仍然保持30%至40%的增長。
在安徽樂金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道明看來,減還意味著擠掉價格“水分”,讓產品更貼近消費者。“一直以來,市場上的按摩椅、空氣凈化器、家用理療房等健康產品水分太大,價格虛高。現在,我們就要讓價格回歸,實行行業再造,讓健康產業早日到大眾身邊。”
在樂金健康位于合肥的一家門店,記者看到,以往在大商場里動輒一至兩萬元的按摩椅,在這里價格只有3000元至5000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增長30%以上。
“乘”出“N次方”效應
早上7時30分,家住北京海淀某小區的王先生照例開車去上班。他先用手機遙控開啟了地上的智能車位鎖,然后打開“丁丁停車”App設置了6小時租車位時間,不一會兒,就有人在線預約他的車位。
“目前在北京三環內近200多個社區停車場已覆蓋了丁丁智能車位鎖。”“丁丁停車”創始人、北京同于道科技有限公司CEO申奧說。
從交通領域的Uber約車,滴滴打車,到住房領域的小豬短租,住百家,再到知識技能領域的知乎網、分答網……分享經濟由于盤活大量閑置資源和激活經濟效益越來越受到追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漆云蘭說,從供給側角度看,分享經濟提高了閑置資源利用率,創新了產品和服務供給模式,滿足了大眾消費的新需求,刺激了消費幾何式增長。
在面向高校學生的“福利分享”平臺,消費者可以領取上千種優惠券,覆蓋打車、吃飯、看電影、購物等領域。北京微動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中心負責人王迪說,這種模式不僅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福利共享,還打通線上線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依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去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超過1.9萬億元,預計未來5年年均增速在40%左右,到2020年占GDP比重將達10%以上。
專家認為,與傳統經濟中企業作為生產者不同,分享經濟中的個體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使得二者之間互動更加頻繁,社會協作更加靈活,呈現“N次方”的乘數效應。
“除”掉制約與障礙
新消費呼喚新環境、新平臺。多位經濟學者和企業家受訪時認為,讓新消費、新供給成為發展的新動力,需要推進制度創新、改善消費環境、擴大有效供給、優化政策體系。只有“除”掉不適應新業態、新產品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營造有利于消費投資互動、供給需求對接的良好環境。
事實上,在做“除法”的過程中,相關的舉措、動作比比皆是——早在去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特別提出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制度創新,破除阻礙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印發行動方案,從提升消費品品質到改善消費環境,從扶持新消費到引導境外消費回流等方面進行部署。
有分析認為,今年下半年我國將步入消費政策的“密集落地期”,相關部門未來還會打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策組合拳,著重從供給側發力,拓展消費新空間。
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春潮涌動,正在匯聚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人們期待著,通過制度創新和銳意改革,加速放大這些新亮點,激發經濟新動能,釋放出巨大的內需潛力。
(采寫:齊中熙、張辛欣、王攀、于佳欣,參與:劉慧、沈洋)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