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胡浩
說到健康,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疾病、醫療、醫院。事實上,醫療是健康的重要內容,卻不是唯一內容。良好的心理狀態、科學的生活方式、完善的服務保障都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樂觀積極:詮釋健康生命的意義
9月,北京最美的季節。八達嶺長城上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約百名癌癥患者以攀登長城的方式展示自己戰勝疾病的勇氣和決心。
這些癌癥患者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28歲。來自鄭州的姚松旺7年前被診斷為直腸癌,沒有絕望的他一直堅持治療,現在病情得到控制,還做起了小生意。姚松旺的主治大夫、年逾70歲且肢殘三級的中醫大夫李全國說:“得了癌癥不可怕,堅持吃藥治療是一方面,關鍵是要有一個好心情、好心態。沒有好的心態,即使沒有軀體疾病也不算健康;而這些患者,雖然得了癌癥,但他們樂觀積極,生活得也很健康。”
陪同這些癌癥患者共同前來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網球冠軍孫甜甜認為:“不向命運屈服,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行為詮釋的正是生命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對健康進行過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九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王剛對我國職業人群的心理健康風險進行了分析。
他介紹,在我國,抑郁癥的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以抑郁癥為主的情感障礙患者人數已近9000萬,且還在持續增長。抑郁癥不僅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造成職業功能受損,帶來社會經濟負擔。因此,更好地關注職業人群的心理健康,進一步提升公眾尤其是職業人群對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疾病的認知率和治療率至關重要。只有重視心理問題,規范治療并改善認知功能,做到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吃動平衡: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北京市順義區從去年啟動“全民總動員,健康減重十萬斤”活動。這場為期半年的活動共吸引近2萬人報名參與,近8成參與者堅持到最后,共減重逾6萬斤,參與者的超重肥胖率由之前的61.65%降至53.91%。
順義區健康促進辦主任、衛計委主任董杰昌介紹,監測數據表明,順義區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率為37.6%,肥胖率為26.6%。為此,順義區開展了這項健康促進公益活動,通過知識傳播、行為干預等方式,號召全區居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體重,減少超重、肥胖所帶來的危害,從而有效控制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趨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目前我國大多數居民身體活動不足或缺乏運動鍛煉,不合理飲食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而這正是多種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面對我國緊迫的慢性病防控形勢,必須進一步重視預防為主,醫防結合,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表示,“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這些都是百姓需要重視的健康生活方式問題。
養老保障:補齊全民健康的現實“短板”
67歲的空巢老人張大爺獨自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居住。盡管目前張大爺身體狀況還算好,但他每天必看電視里播出的各類養生節目,因為“現在最怕生病,住院了連個送飯的人都沒有”。
“健康中國”,不僅要靠傳統的醫療衛生體系“治已病”,還要求教育、環保、養老等領域協同聯動“治未病”。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障是目前的一個現實“短板”。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社會養老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老年人的健康,關系億萬家庭的幸福。如何通過加強養老保障、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方式,降低老年人的發病率,節約個人和國家高昂的醫療費用支出,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一個緊迫而重要的問題。
“老年人最渴望的是健康,但隨年齡增長健康水平下降又是必然規律。”全國老齡辦副主吳玉韶介紹,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達70%,其中50%的人群患兩種以上慢性病。這說明,我國老年人健康形勢不容樂觀,且整體健康素養比較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工作任重而道遠。
他建議,盡快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持體系,為全民健康補齊“短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