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韓潔
國家稅務總局18日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107億元。此外,8月份全國稅務系統組織的稅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稅后同比增長-3.3%,系今年首現負增長。
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2012年營改增試點以來呈現減稅規模逐月放大、改革效應逐步明顯的趨勢,加上取消停征的政府性基金、免征的18項政府性收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的承諾有望全面實現。
作為本屆政府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減稅措施,全面實施營改增無疑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一招大棋——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助推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堅強保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說,當前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全面實施營改增減稅降負有利于增加經濟動力,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營改增減了稅,企業添了活力。”這是很多企業的心聲。江西華能瑞金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正投資近68億元進行二期擴建,公司副總會計師聶冬生說,二期擴建工程建筑和安裝費用約占總投資的40%,營改增后抵扣稅款可能達到近8億元,新項目投產后公司兩年內幾乎不用交稅。“營改增使企業能夠把更多資金用在研發上,為企業發展增添信心。”
“營改增后,工程項目在境外的建筑服務和工程監理服務免征增值稅,這個規定對企業拓展境外市場非常有利。我們力爭用好稅收政策,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在‘十三五’期末把境外業務做到100億元。”中鐵五局海外分公司總會計師王欽照說。
北京市海淀區稅務機關對上市公司的調查顯示,營改增后該區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三板市場掛牌企業納稅規模呈“小步快跑”特點。而山東省煙臺市國稅局立足于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服務地區水果電商行業,推動資源優勢變身經濟優勢,打造了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表示,營改增打通了連接二、三產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有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對接,為培育經濟發展動能提供了稅制保障。
“營改增推開3個月,海底撈餐飲有限公司僅北京地區就減稅836萬元,減稅幅度達到45%。”海底撈餐飲有限公司稅務經理陳勇說,為適應新稅制,公司將中央工廠從銷售門店分離出來,成立了獨立企業。同時優化供應商資質,海底撈北京地區95%的供應商已取得一般納稅人資格,抵扣鏈條的完善帶來企業稅負明顯下降。
營改增全面推開,將應稅服務和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據山東省濟寧市國稅局局長許本虎介紹,僅2016年5月至8月份,濟寧市就新增服務業納稅人1791戶,增加就業人員9500多人。
記者了解到,對出現稅負上升的部分納稅人,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稅務機關按照《關于開展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專項輔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安排專人上門開展“一對一、面對面”專題輔導,引導納稅人轉變觀念,主動適應新稅制的要求;遼寧、吉林、山東、河南等地稅務機關也組織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培訓,并選取典型案例對比剖析稅負變化原因供納稅人學習借鑒。
稅收征管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確保了營改增全面落地。“對于營改增后劃轉至國稅部門管理的納稅人,地稅部門不是一交了之,而是積極配合做好政策解讀和納稅服務工作。”青島市地稅局局長鄭衛星說。據了解,青島、深圳、寧波等地國稅和地稅機關充分發揮國地稅合作優勢,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增強納稅人獲得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帕斯卡對記者表示,中國全面實施營改增是全球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舉措之一,盡管稅收收入增幅將在一定時期間下降,但中國政府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卻使中國企業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紅利。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不僅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將成為許多國家稅制改革的參考藍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