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駝鈴聲聲,響徹大漠古道;近處,雁翅輕展,戲水如鏡湖面。新疆臺特瑪湖的這番景象,讓周邊居民喜出望外。近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實施第十九次生態輸水,水頭歷時7天途經360公里抵達臺特瑪湖,這不僅讓臺特瑪湖“解了渴”,而且使湖面面積擴大至511平方公里,湖面周圍形成了223平方公里的濕地。
臺特瑪湖,是塔里木河的尾閭湖泊。在1900多年前,作為塔里木河及且末河的中間河,臺特瑪湖水向南溢入喀拉和順湖,從南部注入羅布泊。這樣充滿生機的湖泊,曾一度干涸,只留下一個個沙土包。
全長21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流域包括新疆5個地州共42個縣市和兵團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和田農墾管理局共56個農墾團場。曾幾何時,上中游地區盲目的無序開墾,直接導致中下游河道淤塞,水量減少。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24年間塔里木河干流區沙漠化土地面積上升了15.6%。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強烈,24年間沙漠化土地上升22%。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斷流,臺特瑪湖的面積迅速減小,最終消失在沙漠中。
隨著湖水的干涸,成片胡楊林相繼死亡,周圍的村莊一個一個消失……
臺特瑪湖的干涸, 敲響了生態警鐘。2001年6月,國務院批復《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國家陸續投資107.39億元,挽救塔里木河下游地區的生態危機。隨著綜合治理工程不斷推進,截至2017年底,新疆先后18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累計輸送生態水68.8億立方米。其中塔里木河下游恰拉斷面今年來水量創有水文記錄資料以來的最大值,達到15.86億立方米。
監測數據顯示,自生態輸水以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復和改善的面積達2285平方公里,新增植被覆蓋面積362平方公里;沙地面積減少854平方公里;植物物種由17種增加到46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位于塔里木河下游,曾是風沙災害嚴重的地區之一。若羌縣氣象局局長李志偉告訴記者,近年來,塔里木河生態輸水工程的推進,使臺特瑪湖附近的小氣候得到改善。若羌的沙塵天數總體降低,大風強度也明顯降低。空氣濕度從30%上升到40%左右。
“原來春雨貴如油,現在春雨經常有!”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大西海子水庫管理站站長徐生武,談及近些年的變化,十分感慨。“十幾年前這里環境還十分惡劣。冬天不下雪,夏天不下雨。現在水多了,胡楊、紅柳又長出新枝了。”
據介紹,生態輸水還將持續,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將根據大河來水和水庫蓄水情況,計劃于今年7月實施第二階段輸水,兩次輸水總量爭取達到3.5億立方米以上。(記者 阿爾達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