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人在鄱陽湖二橋施工平臺上冒著高溫進行施工。資料圖 傅建斌 攝
沒有高溫津貼也不敢舉證
各地專項檢查發現仍有部分高溫作業勞動者沒有拿到高溫津貼
近期,中央氣象臺連續多日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天津等5省市陸續調整高溫津貼標準,其中浙江、江西還簡化了計發方式。各地勞動監察部門今年專項檢查發現,仍有部分高溫作業勞動者沒有拿到高溫津貼。
多地調整高溫津貼政策
2012年印發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準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今年以來,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天津等5省市相繼調整高溫津貼標準,成為繼2013年之后,調整省份最多的一年。記者梳理發現,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印發以來,至少22個省區市調整過高溫津貼標準。
今年調整后,江蘇高溫作業人員、浙江企業室外作業人員的高溫津貼標準為每人每月300元,江西為高溫作業人員設定了不低于300元的基準線,共同刷新了此前由山西、江西保持的每人每月240元的最高標準。四川省的高溫津貼標準也由每人每天8元至12元,上調為每人每天10元至18元。天津市根據上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進行動態調整,標準由每人每天29元提高到每人每天31元。
有的省份探索簡化計發方式。長期以來,各地高溫津貼發放政策不一,在計算方式上,有的按月計算,有的按天甚至按小時計算;在工作崗位上,有的還區分了室外作業、室內高溫作業、室內非高溫作業等。
今年,浙江省把過去的企業高溫作業、非高溫作業、一般工作人員三類標準,簡化為企業室外、室內工作人員兩類,室內工作人員也可領取每人每月200元的高溫津貼。江西允許用人單位自主選擇高溫津貼的計發方式,既可按月也可按天計發,對于非全日制用工還規定了每小時不低于3元的計發標準。
仍有人領不到高溫津貼
據了解,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每年夏季都會在全國組織開展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的專項檢查,高溫津貼是檢查重點之一。今年的專項檢查正在進行中。
到7月下旬,西安市檢查各類用人單位1142戶,涉及高溫作業勞動者3.05萬人,其中796戶用人單位為2.7萬名勞動者支付了高溫津貼,有11.5%的勞動者未按時領到高溫津貼;南京市勞動監察部門通過高溫執法檢查,已協調處理案件154件,幫助500余名勞動者解決了實際問題。
廣東省東莞市人力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專項檢查仍在進行,去年檢查用人單位4017戶,未依法發放高溫津貼的有22戶,違法企業數量大幅減少。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涉及高溫津貼發放糾紛的一審案件發現,2016年為2219件,2017年為1937件,今年到7月底可檢索到200余件。
記者調查發現,高溫津貼權益受損時,部分勞動者擔心得罪單位、丟掉“飯碗”,選擇沉默。位于武漢的中建三局華科光電信息大樓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潘妍君說,項目工地上有400多名工人,她發現一個勞務公司沒有及時發放高溫津貼后,主動聯系涉及的十幾名工人,結果工人“擔心為了一點小錢得罪勞務公司”,不愿作證。
一方面勞動者有顧慮,另一方面,企業的違規成本較低。目前,廣東、山東等地出臺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對未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的行為明確規定,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按照規定,即便被勞動監察部門查處,企業只要及時補發,即可免除罰款。近日,青島市勞動監察部門就查處這樣一起案例,一家企業未向127名職工發放6月份高溫津貼共計17780元,但按規定只能先下達《勞動保障監察建議書》,責令企業補發。
應讓企業承擔舉證責任
據了解,過去不少涉及高溫津貼的案件勝訴率偏低,原因在于舉證責任不清,勞動者想要證明其工作環境達到高溫津貼發放標準,并非易事。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明確高溫津貼發放糾紛舉證責任,保障勞動者權益。江蘇、廣東等地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從事高溫天氣作業情況及高溫津貼發放情況承擔舉證責任。
東莞市司法局今年5月公布的一起案例顯示,東莞某工藝制品廠的注塑部組長李某,因廠方不發高溫津貼與廠方發生爭議,被無故辭退。法院審理認為,企業雖安裝了抽風機、冷風機等通風降溫設備,但未能提供充足證據證明6月至10月期間將李某工作場所的室溫降到了33℃以下,且未能證明已向李某支付過高溫津貼,最終被判處支付高溫津貼、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4萬多元。
多位基層勞動監察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相較于農民工工資和社保,高溫津貼數額較小,平時并非執法檢查的重點。有些地方對拒不發放高溫津貼企業的查處,主要靠職工舉報和投訴,甚至存在“民不舉,官不究”的現象。
山西隆誠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俊表示,高溫津貼是勞動報酬的組成部分,并非可發可不發的“福利”,不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等同于拖欠工資。有關部門應嚴查少發、拒發高溫津貼的行為。據新華社
■晨報提醒
抗熱消暑
千萬別入四大誤區
新華社電 中央氣象臺1日18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8月2日白天,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華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局地可達40℃。
這已是中央氣象臺連續19天發布高溫預警。預警顯示,2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東南部、遼寧、河北中南部、北京、天津、山東大部、陜西關中地區、四川盆地東北部、江淮中西部、江南中東部、廣東北部、海南北部等地預計最高氣溫有35-36℃。
炎炎夏日,人們抗熱消暑的方法五花八門。不過,一些常見的“抗熱措施”和“消暑方法”并不科學,有的甚至對身體有害。相關專家指出,以下四種抗熱消暑辦法是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
喝啤酒解暑——“夏天最有效的解暑方法是喝冰鎮啤酒,弄兩個好的下酒菜,喝起來才叫爽1
專家指出,啤酒雖然酒精含量少,但如果一次喝得過多,進入人體的酒精含量也與喝白酒差不多。夏天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消耗也大,易疲乏,如果再不斷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熱乎乎”的感覺也會持續不斷,口渴出汗現象將更加厲害,不僅達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會降低人的思維能力和工作效率。
誤區二:
太陽鏡顏色越深越好——“夏天外出,我是靠視覺來減輕炎熱感覺的,深色的太陽鏡能保護眼睛1
專家指出,夏季外出,戴上太陽鏡的確感到一種涼意。但如果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能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損傷,也不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專家建議,夏季選擇太陽鏡的標準是:鏡片應能穿過15%至30%的可見光線,以灰色和綠色為最佳,不但可抵御紫外線,而且視物清晰度最佳,透視外界物體顏色變化也最校
誤區三:
大汗淋漓時沖涼——“夏天特別熱時,我就喜歡冷水沖涼,感覺效果很不錯1
專家指出,炎夏外出活動時,人體吸收了大量的熱量,肌膚的毛孔處于張開的狀態,沖涼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得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高熱癥。同時,沖涼時,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也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沖涼過后,人體抵抗力降低,感冒易“乘涼而入”。正確的做法是,外出回家,先讓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熱散發過后,再洗冷水澡。
誤區四:
晨練越早越好——“早晨5點鐘就起來鍛煉,懶惰的太陽還沒‘起床’哩1
專家指出,晨練并不是越早越好。原因有三:一是天亮之前或天蒙蒙亮時,氣溫確實較低,但空氣未必清新。研究表明,夏季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點前最不易擴散,此時常是污染的高峰期;二是人們普遍喜歡在草坪、樹林、花叢等有綠色植物生長的地方晨練,而日出之前,因為沒有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附近非但沒有多少新鮮的氧氣,相反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不利;三是過早晨練易受“風邪”的侵害,極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