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定安)在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秧田村,有一位84歲高齡的殘疾老中醫叫馮家聲,他高明的醫術讓人佩服,高尚的醫德讓人敬重。40年前他義務為村上修學校,不慎墜落造成高位截癱。之后幾十年如一日,他靠自己祖傳中醫在病床上義務為村民治病,成為百里山鄉的佳話。 陽光報2014年11月21日曾經以《81歲老中醫癱瘓在床 號脈治病5萬余人》進行了全程報道,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時間過去3年,老人身體及生活情況怎么樣?2017年2月14日,陽光報記者第四次來到白河縣冷水鎮采訪善行天下的馮家聲老人。 春節后的冷水鎮秧田河村一點沒有感到寒冷,走進馮家聲老人老屋,與3年前相比他只是把床鋪搬到了西頭,他說去年炎熱,感到不舒服就讓兒子搬了床鋪,現在好多了。看起來老人氣色尚好,老伴曹寶珍有些疲憊,馮家聲老人病榻上一趟就是40年,日夜守護的艱辛可想而知。
1934年出生的他,自幼學習中醫;1957年加入白河縣衛生協會;1958年被縣上推薦到安康地區針灸師資培訓班學習,工作期間還被評選為縣上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60年10月調入縣醫藥公司工作,期間曾經到安康、商洛、漢中等地培訓學習;1962年,他自動請求辭職回鄉,在當時人民公社的支持下利用退職金辦起了衛生室,解決了當地農村群眾看病難題。
家聲摔傷時膝下已經有七個子女,家庭經濟狀況非常拮據。40年來,他下身癱瘓、雙腿萎縮,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靠老伴和兒女伺候。在這樣極度困難的狀況下,經他看病的患者多達五萬人。 中醫來自民間,大多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行醫。像馮家聲老中醫這樣,通過祖傳,閱讀中醫學書籍學習傳承中醫的人,十分少見。
2000年鄉衛生院推薦他到那里擔任該村的防衛工作。他又多次在縣衛生局培訓和學習。2009年他取得了《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當年9月在安康、寶雞技術學院學中醫?飘厴I于2012年7月。 2009年因醫改,多村合并實行一村一室,馮益軍見父年事已高,他就回到秧田村父親的衛生室幫忙,這一干就是六年,他說今生也沒學別的技術只學了這么一點有用的中醫,希望把祖傳的醫術發揚廣大,盡自已的能力為病人減輕痛苦。每天吃飯,喝水,大小便都是家里人細心照顧,到了開春暖和后還搬他到外面曬曬太陽。 馮益軍告訴記者說他們家是祖傳的中醫,已經四代行醫。父親一直鼓勵他學習中醫,教他背中醫湯頭歌訣,教他識藥性。時常教導他不可小視草藥單方,做個有醫德的好醫生首先要體味老百姓疾苦。
馮益軍說:父親摔傷前,經常下村子去給村民看病,而且晝夜不停。幾個村子病人家屬一起來請他下村,總是一家看完后再去另外一家看病。 馮家幾代行醫,馮益軍受父親影響,自小就對醫藥有所了解。父親是老中醫,爺爺當了一輩子調劑師,他從小認識了很多藥物,懂得了一些藥物的用途。
初中畢業,馮益軍因家里困難他棄學回家幫助父親學制藥、調劑,自學中醫藥學。1997年在白河縣衛校學習。小兒子馮益斌現在是秧田河村主任,他教育孩子要替老百姓多操心,辦事。家里情況完全可以享受農村低保,可是當地有規定,村干部一律不允許享受低保。 截止記者采訪結束發稿,他們全家依然克服各種困難,不搞特殊。“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提起中醫必修的湯頭歌訣,馮醫生竟把“湯頭歌訣”倒背如流。“ 當采訪要結束時他緊握著老伴的手告訴記者說:“要不是老伴和兒女幾十年的照顧,我也走不到今天,感謝幫助過我的鄉親。老人講完他曲折的身世,長長舒了口氣。他特別還拿出一瓶酒,告訴記者:這酒是老三買的,我高興時間就喝一盅。
馮醫生四十多年來臥床堅持為我們附近幾個村子、臨近的群眾看病,醫術很高明,并且這個人看病(用藥)非常便宜,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令人敬佩。”一位知情者告訴我們。 老伴與孩子們隨這幾建老房子,不離不棄,演繹著人間大愛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