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40位來自文化系統的公民代表走進陜西省政府,暢談自己對如何發展、保護和傳承陜西文化遺產的意見建議。戶縣社火、張氏風箏及九連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還在座談會上展示了自己的技藝。
項目帶動文化產業活躍 或將升級成為支柱產業
陜西省副省長白阿瑩在座談會上介紹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陜西文化系統概況。白阿瑩說,項目帶動戰略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我省文化產業的活躍,“3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分布在全省各市,其中只有4、5個由政府主管,其他的都交給市場去發展。”預計今年年底,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將接近或達到5%,成為我省支柱產業。
景區開發需深度挖掘 每個項目1000萬元做規劃
目前,漢中三國文化景區、寶雞西周文化景區、銅川藥王山文化景區、韓城司馬遷文化景區、榆林統萬城文化景區等已在策劃開發當中。白阿瑩說,陜西雖然文化遺產豐富,但如何讓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清楚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厚重,還需要現代藝術家們的深度挖掘和創造。
“每個項目專門拿出1000萬元作為規劃費用,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因為只有規劃做好了,項目才建得好,在圖紙上就能看出是成功還是失敗。”白阿瑩說。
一連串文化盛會集聚陜西 充分展示我省燦爛遺產
除對文化產業扶持之外,我省還為文化藝術積極創造展示平臺。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將于今年9月在西安舉辦,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將于今年10月在寶雞舉行;將于2016年舉行的第11屆中國藝術節,也已確定由我省承辦。
“這些文化盛會為提升陜西文化的中外知曉度,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白阿瑩說,陜西在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仍然缺少震撼人心的文化作品,希望廣大文化旅游工作者提出寶貴意見,并拿出質量更好、價值更高的作品。
非遺工作者每年下鄉100多次 與時間和生命賽跑
作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公民代表王智每年要下鄉100多次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我們每天都在與時間、生命和城鎮化進程賽跑。但是保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隨著老藝人的去世和村子的拆遷,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失傳了。”
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開宇談到,近年來雖然已經重視民族傳統節日,但是相關文化產品仍是一個缺失。“比如端午,只知道吃粽子,節日過得索然無味。”他認為,應該提倡恢復更多節日傳統習俗,尤其是群體性活動,通過人與人的交流協作凝聚民族的精神。
他還說,自己曾組織發起的陜西旅游環境調查結果顯示,我省基層旅游部門的人力欠缺且工作量大,因而協調能力普遍較弱,對于提升我省旅游環境形成了阻礙,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