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中旬,陜西省高校畢業生集中派遣工作全部結束,省教育廳統計顯示,全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88.48%,比去年上升了0.3個百分點,人數比去年增加22869人。研究生、本科生、專科(高職)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87.52%、88.93%、88.14%,圓滿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初次就業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任務。
六項措施解三重壓力
2014年,陜西省普通高校畢業生306023名,比去年增加24900人,增幅為8.8%。與去年“最難就業季”相比,今年受經濟放緩、畢業生總量增大和結構性矛盾突出三重壓力的影響,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
省教育廳早安排、早部署,大力開拓就業市場,挖掘用人單位崗位潛力、確保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基本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實現了雙提升。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從去年10月開始,省教育廳啟動了201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校園招聘活動,今年初,對全省35所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研,邀請部分高校、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及時研判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措施。
二是完善高校就業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為2014屆高校畢業生舉辦大型校園招聘會91場,網絡招聘會19場,中小型招聘會及宣講會1.1萬余場,提供就業崗位信息60萬余個。各高校充分發揮就業服務主渠道作用,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和基層單位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寬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三是充分發揮基層就業項目作用,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和“縣及縣以下醫療機構定向招聘醫學類本科畢業生計劃”等,全年招聘高校畢業生6300人到基層就業。同時,積極落實特崗計劃、免費師范生計劃、大學生征兵工作等4500多名畢業生。
四是完善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一對一”幫扶機制,建立就業困難群體高校畢業生數據庫,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經費補貼等,幫助他們在離校前落實就業崗位。各高校積極落實就業見習政策,提供工作崗位安排就業困難的畢業生見習和實習。
五是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配合有關部門制定了各項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模擬創業等實踐活動。據了解,目前已有95名高校畢業生在離校前實現自主創業,800名高校畢業生正在實施自主創業的準備工作。
六是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圍繞國家和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了人才對接機制,按照《陜西省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預警機制暫行辦法》,對不適應市場就業的專業進行了及時調整,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和就業的良性互動。
就業滿意度提高陜籍學生更愿本省就業
教育廳對今年畢業生就業各項統計分析顯示有5個特點,一是到國有企業就業人數占到15.64%,較去年增加22.66%;小型、微型和民營企業仍然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占就業畢業生總數的51.45%;在機關、事業單位就業占3.3%;在科研、教育、醫療衛生單位就業占11.29%;升學、出國留學占10.01%。畢業生就業整體滿意度有較大提高。二是工學類畢業生普遍受到青睞,重點院校的電氣、電子、機械、材料、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三是缺乏行業背景支撐的綜合類院校就業率較低。四是從今年開始,教育部在“新職業”網站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檢測系統”中增加了“2014屆大學生就業去向查詢”和“畢業生反饋”欄,畢業生隨時可查詢自己的就業信息,有效防止了“被就業”現象的發生,就業透明度更高、就業率更加真實。五是由于東西部地區工資差距逐年縮小,在外省生活成本較大等原因,陜西籍畢業生大多傾向于在本省就業,出省就業積極性不高。
從生源就業情況來看,今年陜西生源207132人,占高校畢業生總數的67.68%;陜西生源已就業184052人,就業率為88.86%。陜西省高校畢業生中,在省內就業的有158540人,占已就業畢業生總數的58.55%,其中陜西籍學生在省內就業占到73.2%。
教育廳蔡釗利副廳長告訴記者,就業難不代表無業可就,陜西今年畢業生就業率之所以能提高,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分不開。前期的充分調研和對就業形勢的準確預判,促使高校加大了就業引導,使學生有了相對準確的就業預期。
各高校針對今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專業預警、退出和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增強高等教育與社會需要的適應性。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辦學,從師資隊伍、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科研支持、校園環境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上促進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快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