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干了哪些工作,要定期向老百姓匯報。今年6月起,省公安廳在全省公安機關部署開展了“向人民匯報”活動。在昨天召開的“陜西省公安廳召開‘向人民匯報’座談會暨第六屆特邀監督員聘任儀式”上,省長助理、省公安廳廳長杜航偉就向與會人員作了匯報。
今來以來,省廳刑偵部門建立的全國省一級公安機關唯一的公益網站“三秦回家網”,已發布失蹤人員信息425條,成功營救2名安康籍失蹤兒童。
值得一提的是,在隊伍作風素質方面,全省公安機關持續明察暗訪和督察檢查,共現場督促整改問題192起,限期整改39起,查處民警違法違紀案件144起。
對公安工作“挑刺”替老百姓牽線搭橋 百名警務監督員“持證”上崗
昨天上午,陜西省公安廳聘任的第六批100名特約監督員開始持證走上了任期三年的“特殊崗位”。在這三年里,他們不僅可以對我省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揭短”、“挑刺”,而且可以隨時對公安機關和民警進行現場監督,并有權要求公安機關予以協助、配合。
這100名新聘任的監督員中,有黨的十八大代表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6名,省、市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36名,還有由公安部特邀監督員擔任的省廳特邀監督員。他們有的來自人大、政協等黨政部門,有的來自社區群眾,有的是文化藝術大腕,有的是教育醫學、工商企業屆知名人士,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
聘請這些監督員,有什么作用?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教授,拿著自己印有“58”號字樣的監督牌說道:“不可否認,在公安隊伍中的確存在極個別的害群之馬。遇見這些人,我們可能有渠道反映,但是老百姓不一定有,而我們這些監督員,就可以替老百姓說話。反映、轉遞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違紀違法行為的檢舉、控告,了解辦理結果或辦理進展。”
記者了解到,從1998年建立特邀監督員制度以來,省公安廳先后聘請了五屆特邀監督員,共有260多人先后應邀擔任省廳特邀監督員。這些“持證上崗”的特邀監督員,會不會成為“特權人員”?昨天的座談會中,這一質疑也成了新任特邀監督員們熱議的話題。“我建議,針對我們特邀監督員,也建立一個監督機制”、“我們的任期結束后,可以做個總結,看看我們這100人當中,哪些人干了事實。”省廳與會領導就這些意見認真做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