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推出首款實物養老保障計劃,以房養老吸引人們聚焦養老房產現狀……當全社會對"養老"話題表現得如此熱衷,就越見我們身邊養老資源的匱乏。
走在街頭,每8個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當他們腳步蹣跚、獨自負重,或者孤單單被病痛折磨卻遠離了兒女天倫和溫存,我們的心總是收緊。當那一天到來,我們老了,又該何去何從……
昨日,我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意見出臺下發,正如沙漠里遇見甘泉,潤澤的是所有終將老去的人們的心。
1000位老年人的床位擁有率僅為22張
目前,我省養老形勢十分嚴峻。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548.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4.61%,不僅高于全國14.3%的平均水平,而且以每年大約3%的速度在遞增。
而另一方面,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我省現存的有限的養老資源,各類養老機構1574家,床位11.1萬張。這些看似龐大的數據一旦平均攤到老年人身上則見渺小:1000位老年人的床位擁有率僅為22張。同時,全省日間照料服務僅覆蓋到40%的城市社區和20%的農村社區。
引入社會資本最經濟最實用
算一筆經濟賬,根據我省設定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目標,“十二五”末,老年人床位數要達到30‰的目標,折算為床位,就是全省要新增養老床位12.6萬張。
有人會說,相比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過萬億,這些床位能花多少錢?但是且慢,養老床位,并不是我們臥室里擺放的普通床,它的上下游聯系著一系列諸如生活照料、醫療康復、臨終關懷等專業項目,需要專業人員拿出專門時間陪伴,并應付各種突發情況。
而養老產業,更是延伸到各個領域,諸如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等等。這其中,政府,也就是我們的社會管理者,能拿出多少財力、人力和精力,難以核算,也絕不可能全盤包攬。
引入社會資本進入,是最經濟,也是眼下最實用的辦法。如果對這些資本多加鼓勵和引導,促進養老服務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最終撐起的,將是一個多方使力的完備養老體系。
參照各地經驗我省出臺補貼標準
參考外地經驗和做法,結合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及目前現狀,《意見》確定,我省床位建設補貼標準為:新建機構每張床位一次性補貼3000元,改擴建每張床位一次性補貼2000元。省民政廳在解讀這一標準時提出,根據測算,2013年,全省民辦養老機構新增床位10846張,按新建每張床位一次性補貼3000元,全省各級財政支出3253.8萬元,可撬動社會資本近10個億。
在此基礎上,省財政廳的意見為:“一類地區(漢中、安康、商洛)省級補助50%、二類地區(寶雞、咸陽、渭南、銅川)省級補助40%、三類地區(西安、延安、榆林、楊凌示范區)省級補助30%。今年省級所需補助資金(1286萬元)全額由省級福彩公益金承擔。以后每年所需補助資金由省財政和省級福彩公益金各負擔50%。”
民間資本可提供養老服務興辦養老機構
《關于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分為3大部分12條。其中,明確社會資本可參與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興辦養老機構以及進入養老產業并提供服務產品。
包括在服務方面,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緊急呼叫、安全援助和老年餐桌等多方面服務,在產業方面,鼓勵參與發展老年營養保健、醫療康復、飲食服裝、休閑旅游、文化傳媒等養老產業,并積極開發老年保健、老年照護、老年康復輔具、老年宜居社區等產品。
社會資本可以以獨資、承包、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興建老年公寓、老年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并鼓勵民辦養老機構接收安置政府供養對象,政府按照規定標準撥付相關生活、醫療、照料等費用。
內設醫療機構可申請納入定點范圍
最重要的是,《意見》明確了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的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民辦養老機構,都將按照新建(改擴建)床位數,在資金補助、土地供給、稅費減免、金融支持、醫療康復、責任保險等,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對社會資本興辦的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提供的養護服務免征營業稅,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稅,用水、用電、用氣、用熱按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
支持民辦養老機構投保責任保險,保險公司承保責任保險。對民辦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范圍。支持商業保險公司開展長期護理保險服務。
以市場換養老加大公辦養老機構投入
“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這項工作是今年貫穿始終的重點任務,三萬張新增床位是剛性任務,已經分解下達各市,最終我們要用數字說話,必須不折不扣落到實處。”省民政廳廳長郭伯權在全省民政工作分析會上對《意見》如何實施作出強調,要求各市抓好貫徹落實,多方宣傳,合理引導,掀起新一輪社會養老服務業發展熱潮。
在市場驅動方面,要求堅持以事業促產業,以產業帶事業,采取以市場換養老的辦法,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不斷壯大社會養老服務產業;在資金保障方面,要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市場滿足需求的原則,加大公辦養老機構投入。在重點保障“三無”、“五保”、經濟困難、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人的基礎上,為社會其他老年人提供服務。
本報記者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