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她義無反顧的辭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當起了豬倌。她用瘦弱的身軀譜寫了一曲巾幗不讓須眉的贊歌。如今,她把養豬事業搞得紅紅火火,她就是來自白河縣冷水鎮星義村勇于創業的大學生黃秀麗。 王琛 汪銀春記者 潘定安
好政策吸引大學生回鄉當“豬倌”
2000年黃秀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陜西科技大學,2004年畢業后,就與同年考入了鄭州科技大學的老鄉同學熊本鋒,兩人相約前往深圳打工,在一家貿易公司分別負責國內和國際貿易,兩人月收入可達一萬余元。因為情投意合又是老鄉不久就結為伉儷。“一次偶然的機會,丈夫在網上看到了家鄉正大力發展養殖業的情況,政府也對養殖戶給予幫扶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扶持,我們就想到了回家養豬。”黃秀麗回憶說。
按照縣上當時的政策,發展養殖業,不僅有金融部門的貼息貸款,政府還對建圈和引種進行獎補,對新建正大圈舍每棟獎補1500元,在鎮養殖小區的圈舍,每平方米還獎補50元。
2007年4月,夫妻倆回到家鄉,他們多方奔走,籌措了10萬元錢,并在人社部門的支持下,辦理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在老家城關鎮勝利村4組建立了180平方米的養豬場,成了當地學歷最高的夫妻“豬倌”。黃秀麗每天起早貪黑,配飼料、清豬糞,全身心投入到養豬事業中。
在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中奮發圖強
黃秀麗說:“在剛作出這個決定時,家里一致反對。堂堂大學生‘與豬為伍’,選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在白河當時還是頭一遭。”村民不解地說:“他們十年寒窗苦讀后,居然回來養豬,真叫人有些想不通,是不是在外面‘混背了’?”
面對家人的反對和眾人異樣的眼光,黃秀麗夫婦咬緊牙關,每天都往家里打電話解釋,細說家鄉的政策、發展前景與自己回鄉創業的決心,最終說服了家人。面對村民猜測,黃秀麗淡淡地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此間,她還購進大量養豬技術書籍,虛心向養殖專家求教,縣農業局及冷水鎮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積極派出畜牧專干進行技術指導,調運優質種豬,并送丈夫參加市上畜牧養殖技術培訓,組織他到外縣和本縣的畜牧強鄉鎮參觀取經。當年出售育肥豬2批,凈利潤8萬元。
夫妻倆建養豬場、注冊專業合作社
2008年,在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黃秀麗又與丈夫投資76多萬元,在冷水鎮星義村1組建成了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的標準規模養豬場,并把養豬場命名為“秦風養豬場”,注冊了白河縣秦風農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更多鄉親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并為附近農戶免費提供沼氣使用,實現 “豬——沼——園”的循環發展模式。六年來,累計投資350萬,占地30畝。其中圈舍面積5800平方米,辦公生活樓、庫房、飼料加工車間、獸醫室等配套建筑400平方米,并配套有消毒、水簾、風機、產床、保育床、飼料加工、沼氣池及無害化處理等配套設施設備。目前豬場存欄基礎母豬156頭,年可向社會提供二元母豬、三元仔豬和育肥豬共三千頭以上。
養豬保質量,誠信行天下
黃秀麗對人對事都以誠信以待,因為誠信,使她闖過了難關,擴大了豬場。
在生豬飼養中,秦風養豬場從不會亂添加各種藥物和違禁添加劑,并會做好科學的防疫措施,保證食品安全。2009年夏季,持續的高溫使秦風養豬場爆發瘟疫,圈里的豬娃死了一大半,數十萬元一下子打了水漂。黃秀麗揮淚按照無害化處理制度,通過石灰掩埋法,將豬處理掉。有人勸他,趕緊把圈舍的豬低價處掉,以減少虧損。可她寧可虧了自己,也要保證食品安全。
她誠實守信辦企業的理念使商品受到市場歡迎,贏得眾人的信賴。在她資金周轉困難之際,總有飼料供應商愿主意動給予優惠價格,無償賒欠;生豬收購商也會提前支付貨款幫他們渡過難關。而在資金回籠的第一時間,她總會把貨款補上,絕不惡意拖欠,大伙都說:“和這樣的人做生意,我放心!”
也因為誠信,越來越多的農戶相信秦風豬場,主動申請加入合作社。現在,社員不僅僅局限于附近村落的村民,已經擴展到附近鄉鎮的農戶。
黃秀麗獲得多項榮譽
夫妻倆經歷過兩次豬市高峰和低谷的洗禮,養殖思路日益成熟。
憑借“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人生信條,黃秀麗踏出了一條輝煌之路。她先后獲得白河縣“綠色產業大戶”、安康市第二屆十大農村青年創業致富標兵、縣“產業女能人”、婦女創業就業示范基地、白河縣第二屆十大新農村建設青年標兵、白河縣巾幗創業能人、白河縣優秀人才、冷水鎮創業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