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王琛 汪銀春)深秋時節,白河縣大山村村主任阮兵在心里暗暗算了一筆賬,村里建起39個標準雞舍,漢旺養雞廠將承擔雞苗、技術、飼料,每次每戶入雞苗3000只,3個月后該雞廠又以4元每只回收,貧困戶年收入可達4萬元,甩掉貧困村的帽子指日可待了。今年,白河像大山村這樣可以脫掉貧困戶帽子的有8500人。
在貧困村,尤其是重點貧困村,幫扶部門、駐村人員會同鎮、村干部,逐戶摸底調查,詳細掌握貧困戶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住房情況、文化程度、種養情況、年收入、致貧原因、發展意愿等,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脫貧時限。
中廠鎮順利村位于縣城供水水源地,走高山養殖之路,因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被“一票否決”;發展黃姜、烤煙產業群眾抵觸情緒極大。該縣住建、衛生、安監等幫扶部門跑遍溝溝岔岔,多次召開論證會,最終決定先發展黃洋芋60余畝,使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快速增收;又對境內50余畝老茶園進行規劃改造,并幫30戶貧困戶發展新茶園。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貧困家庭的生計,更為其謀劃出長遠的致富之路。
興坪村位于后高山,村民文化水平低,致富技能差,為激發農民增收致富的內在活力,扶貧部門因地制宜,出資15萬元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合作社免費提供羔羊,村民養10只以上,政府還補助1000元。
在白河廣大領導和干部眼里,扶貧項目和政策緊緊抓住“誰去扶貧”、“扶誰的貧”和“怎么扶貧”等關鍵環節,讓扶貧工作更“精準”,為困難群眾點燃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