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通訊員 趙久剛 )家住白河縣縣城獅子山濱河大道的退休老干部柴敦益,十五年來,收藏了2500余千個 “寶貝”——酒瓶。
10月13日下午,在柴敦益老人家中,筆者看到:在面積不大的房間內擺滿了各種酒瓶收藏品。其中,六個均有三四層的架上擺滿了大小不一、花色各異的酒瓶,有陶瓷的、有玻璃的……產地有西藏、內蒙古、陜西、北京、青海等地。
柴敦益說,他退休后到廣州去看兒子,無意中發現一個“杏花村”酒瓶,形狀好看,設計奇特,漂亮的外觀吸引了他,于是,他決定把酒瓶作為藏品。
柴敦益在收藏酒瓶的過程中,悉心研究酒瓶的文化特征,先看質量,其次是大小、色彩、生產地、樣式和年代。目前,他已收藏來自全國各地的1200多種類的酒瓶,有陶瓷的、有玻璃的、竹子、皮子、金屬制品、木頭的、葫蘆等;包括港、澳、臺等地區,以及國外的俄羅斯、日本等地的酒瓶。其中一個最早的酒瓶是建國初期1956年茅臺酒。還有在貴州易地試制試驗廠生產的茅臺酒瓶。2012年,有好友專門從甘肅酒泉帶回價值3000多元的酒,還有的從革命圣地井岡山、延安旅游帶回來的井岡山酒、毛主席文藝座談會的紀念酒。他還對這些收藏的酒瓶登記造冊,形成了一套酒瓶專輯。
(責編: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