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琛 祝長波 李清泉)“天干三天地冒煙,雨下半日光石板”,是白河縣卡子鎮倉房村村民李傳善祖祖輩輩對惡劣自然環境的無力抗爭。記事起,就跟著父輩一起終年在土里刨食,遇到年景不好連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擺不脫宿命,只能改變命運。2009年春,李傳善開始重新審視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不長莊稼,其它的也不長嗎?
就在李傳善一籌莫展時,本村能人黃治貴返鄉創業辦茶廠的事在村里傳開了,李傳善猶豫著將山下的2畝水平梯地流轉給黃治貴,流轉費每年400元。第二年,李傳善將剩余土地全種上茶葉并在茶廠入了股,每年底還有保底分紅。去年底,一家人搬進集鎮新居,三室兩廳,沙發、彩電一應俱全。
像李傳善一樣,在倉房村“土地入股”成為越來越多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路子。
4組的水運明是村里有名的因學致貧家庭,3個孩子上學,妻子身體不好,生活的擔子壓得他直不起腰,家里18畝茶園眼看產茶了,卻來不及采。“鎮上幫扶干部找到我,讓我加入倉房村茶葉專業合作社,18畝茶還入了合作社的股,茶廠派人來采,收入歸我,今年春茶收入就有近8000元。”水運明興奮地說。
“土地入股、保底分紅,貧困戶完成了‘農民到股東、打工者到當家人’的轉變。”卡子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鎮探索建立“園區+貧困戶”發展模式,貧困戶以土地向茶葉園區入股,園區負責茶葉種植、管護,鮮葉由農戶采摘,園區企業按市場價收購,整個過程貧困戶零投入、零風險,實現了貧困戶得實惠、企業見效益、產業大發展的良好態勢。
目前,倉房村產業扶貧效果初顯,全村累計發展茶園3280畝,輻射帶動70%以上貧困戶在茶葉產業中受益,并陸續從山上搬進集鎮和社區。